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楚仁 《收藏家》2004,(12):61-63
山子,古代称之为假山。《宋史·礼乐志》“宴飨”条云“(真宗)诏辅臣观粟干后苑御山子”。到了后来,玉雕行业里的能工巧匠们受到宋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将玉料加工成山子形状,作为陈列摆设品。玉山子上面多雕树林房屋人物,是把山水画雕成立体图形,乾隆皇帝称其为玉图书。玉山子是一种圆雕景观,制造时先绘出平面图,再行雕琢,因而常以图命名。清代以前的这类作品较少,以树木、山石为主要题材,造型矮小,山石的雕琢以钻法为主,往往留有孔状或坨状钻痕。清代特别是自乾隆朝开始,由于玉材来源充足,玉山子体积较大,有的甚至用上万斤的玉石琢成。如堪称玉石之王的《大禹治水》巨型玉雕山子,高224、宽96厘米。它以宋画《大禹治水图》为蓝本,通体圆雕,历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从史前乐舞材料入手,对中国史前音乐文化区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将其划分为中原区、海岱区、甘青区、江汉及邻近区、环太湖区、辽河区等六大区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史前音乐文化的承传方式以及礼乐文化的发展模式予以解析。  相似文献   
33.
礼乐制度与十国时期的南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国时期是传统礼乐制度全面进入南方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整个南方社会礼乐文教意识水平普遍上升的时期。本文以十国时期南方政权中礼乐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为线索,从礼乐制度与南方民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传统礼乐制度的南移在南方社会文化崛起中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4.
投壶——古代寓教于乐的博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玲 《文博》2008,(3):75-78
投壶是古代的一种博戏.从春秋时代的射礼衍生而来,有着教化的作用;又因其简化了射礼,降低了习射难度,可在宴饮时进行,参与者日众,故娱乐性凸现.投壶将"教"与"乐"融为一体,是对古代寓教于乐教育思想的极好诠释.它成为儒士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竞相追逐的社会时尚.在其发展的两千年中,形成了完整的"投壶礼",投壶技艺也被纳入"庙堂礼乐"之中.它"寓教于乐"的特性使它绵延两千年之久,也正是由于它"寓教于乐"功能的丧失,使得它日渐衰落,最终为现代体育所替代.  相似文献   
35.
秦青铜礼器是秦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秦文化的重要物质遗存,它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的宝贵价值.秦青铜器铭文作为秦文学之萌芽,其内蕴丰富,文笔凝练,韵语优美,颇具西周青铜礼器铭文的叙事风格与艺术特色,说明它与西周礼乐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6.
周人的饮食活动与政治不可分。这不仅表现于周政府行政官员编制上,亦反映于周统治者重视宴饮的行为之中,即通过宴饮,强化礼乐精神,维系统治秩序,树立贵贱观念,巩固君臣关系。此外,宴饮与宗教的关系也是一种政治表现,如“祭终之宴”因含有“天人合人”的哲学意味和君权神授的政治意识,故成为周人政治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见,味与政之合一,乃周人饮食之大道。  相似文献   
37.
赵鹏团 《沧桑》2013,(1):30-32
秦朝灭亡后,儒家摆脱了长期受法家压制的处境,迅速振兴。汉初儒生主观上对秦史作了误读,片面地将秦亡的责任归咎于纯任法制。陆贾、叔孙通、贾谊、晁错、辕固生等儒生或受到儒家学说熏陶的士人在汉朝基业草创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几代帝王产生了较大影响,逐步扶正了儒学在当世学术中的主流地位,确保了儒学取代法学成为当政者推行的主流意识形态,为礼乐文化在汉代的重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介绍了出土于正定县中医院的《真定路学乐户记》碑,此碑由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玄撰文,介绍了元代真定府学的礼乐教育情况,是研究元代礼乐制度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9.
郑煦卓 《丝绸之路》2009,(20):32-36
本文阐述了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对汉赋作品的影响,以及汉赋作家描绘的汉代现实生活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