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6篇
  免费   4篇
  157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雷玉华 《山茶》2011,(7):54-82,85-96
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新疆到敦煌,从云冈到龙门,一路留下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落。唐宋以后,独巴蜀地区石窟开凿与摩崖造像日益繁盛,绵延不止,且独具蜀地特色,书写了我国晚期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82.
蒋人和  瞿炼翻译 《山茶》2011,(11):96-103
南、北响堂山石窟以其庄严精美的佛教造像代表了6世纪中国北朝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石窟在20世纪初遭到严重破坏,雕塑流失海外。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耗时八年,数字化复原了北响堂石窟南洞的原貌。  相似文献   
83.
通过文献、实物资料,此文对佛教造像功用思想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对佛教石窟造像功用思想进行探讨,主要以凉州、敦煌、麦积山、云冈石窟中的个例,从窟主、形制、造像题材等方面来分析,探究洞窟功用思想。  相似文献   
84.
中国古代石窟壁画制作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即绘在壁上的画。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便形成了最早的壁画。按其表现形式,壁画可分为宫廷壁画、墓葬壁画、古建壁画、石窟壁画等,其中石窟壁画以表达宗教内容为主。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多个地区的石窟壁画样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的颜料包括无机矿物颜料和现代颜料,地仗层主要使用石膏、石灰、泥层等,使用的胶结材料为动物胶中的皮胶、骨胶和植物胶中的桃胶。  相似文献   
85.
徐胭胭  王磊  李耘燕  谭浩源 《四川文物》2015,(3):23-31,100,101
2014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石窟艺术研究所对四川安岳县茗山寺石窟及周边遗迹进行了调查。茗山寺石窟现存造像12龛,其中较完整的龛窟6座。还有碑刻12方、题记11则和石塔残迹1处等。主要窟龛的开凿时间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之间。  相似文献   
86.
<正>地名是文化现象,文化有文野雅俗之别,这种区别只是文化类型不同,无所谓优劣高下。不过,怎样给地理实体取名,同一地理实体有若干个名称,人们常用的地名是什么,也就是选择的倾向怎样,却是个有意思的话题。泰州城区街巷的专名,以街巷中或紧邻街巷的寺观祠宇及其他大型建筑的名称为常见,如北山寺大街、关帝庙巷、彤华宫巷、坛场巷、义学街、鼓楼街、钟楼巷、河泊所巷等等。也有不少用街巷中的作  相似文献   
87.
馆藏壁画是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博物馆藏品之一,大部分为来自考古发掘现场的墓葬壁画,其次为揭取搬迁的石窟壁画和殿堂壁画。因其制作材料(主要为泥质或石灰层地仗)脆弱,保存年代久远,各种病害多发且严重。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石窟壁画保护的难点是水—盐运移引起的壁画酥碱等病害问题,而当石窟壁画转移到博物馆作为藏品保存后,其赋存环境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博物馆可控的、稳定的温度、湿度使其保护难度大大降低,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必然成为馆藏壁画保护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甘肃省博物馆藏武威天梯山石窟壁画的保护修复为例,结合多年石窟壁画保护实践,探讨了馆藏石窟壁画保护理论与保护程序,重点阐述了壁画附加支撑体的去除、新支撑体的选择以及安装等方面的技术要点。提出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利用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准确地反映和展示馆藏壁画的价值及保护修复过程,弥补传统陈列展览模式的不足。研究成果对同类文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以新疆吐峪沟东区第30-32窟为研究个案,尝试通过石窟空间结构和造像题材布局,解读洞窟组合中各座洞窟所承担的不同功能,并复原洞窟规划设计的内在逻辑和禅观仪式过程。其中,佛殿窟第30窟以三维泥塑和绘制大型立像的形式供禅观者观佛相好,僧坊窟第32窟以禅观僧朝向规定仪式观想次第并开凿禅室供禅师入定修禅,佛殿窟第31窟通过主、次轴线定位洞窟的视觉中心焦点,实现诸佛为禅僧示现作证的空间感受。三窟以洞窟组合的形式分别承担着禅修程序中的不同功用,具有内在的空间秩序和图像逻辑,与禅修者的禅观行为形成相为表里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9.
炳灵寺石窟学术意义上的发现始于1951年冯国瑞的初步考察,次年又组织勘察团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勘察。通过对照现存窟龛与早期考察成果(包括报告、老照片等),可以重新确认冯国瑞首次调查炳灵寺石窟的路线,即在崖面底部从南向北行至大佛南侧后,再到对岸以望远镜观察崖壁中部无法到达的窟龛。《炳灵寺石窟勘察记》也按照他考察路线的顺序依次记录了所观察到的窟龛遗迹,其中许多现已不存。例如,武德二年题记当时很可能在靠近大佛南侧的洞窟中;永康四年题记也并非冯国瑞错认,其位置可能不在第169窟中。1952年,考察团再次来到炳灵寺,攀登了除第169窟和第172窟外的所有洞窟,补充了测绘图、照片等宝贵资料。70年前冯国瑞参与的这两次考察将学术界的目光投向炳灵寺石窟,如今更需要对当时的考察记录进行充分讨论与解读。  相似文献   
9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精神文化需求增加,相关人员也进行了文化内容的制作试图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一些人将目光聚焦在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上,在对现存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了解那个年代的文化及人们的习惯。天梯山石窟素有石窟鼻祖之称,历史悠久,其壁画研究价值极高。它是石窟艺术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它的存在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有待开发。文章就以天梯山石窟的北魏壁画的发展历史作为切入点,从天梯山石窟的现存壁画中了解以天梯山石窟的壁画为代表的北魏壁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结合大量的文献参考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给从事艺术方面的、想了解北魏壁画的人员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