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陈建凯 《文史博览》2009,(11):53-54
回想知青岁月,既有哀叹青春蹉跎的苦闷,也有许多的生活趣事。悠悠往事,当时苦涩万分,如今追忆起来却令人忍俊不禁,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42.
陈意新 《江淮文史》2005,(2):172-176
我第一次读《江淮史》是2003年冬天,纯出于个人兴趣。当时,我经常通过互联网从美国与安徽社科院的沈葵先生和安徽大学的王朔柏先生讨论我们的合作研究项目“人民公社期间的安徽农村”。在一次聊完课题后,这两位同事告诉我,《江淮史》2003年第一至四期连载了高飞先生的回忆录《蹉跎与奋进——我的知青生活十五年》,其中提到了我二哥的名字,  相似文献   
4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中期的一场运动。由于其延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泛,后期处于“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非常复杂,因而一直受到学界和有关方面的关注,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界出版了大量的以知青为主或涉及知青的专题论,很多学创作和艺术小品也都是以知识青年的生活和经历为源泉和主题。  相似文献   
44.
唯色 《中国西藏》2002,(6):45-47
1976年的夏天.在18岁的孙国新的眼前展现着一幅令他激动的图景。这幅图景与某处地域有关。但不同于他所熟悉的家乡抚顺.也不同于他从未去过的其他尽管陌生却因为同属内陆而并不新奇的地方。那个地方.是一个在地理上拥有非常高度、在人上具有特别内涵的地方.但也是一个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远远落后的地方.并且.是一个属于祖国大家庭中56个民族之一的地方。  相似文献   
45.
许人俊 《纵横》2008,(10):32-35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历史转折点,也是我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重大转折点。从那时起,尤其是全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后,人们开始理智地审视以往走过的历史道路,包括重新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然而,粉碎"四人帮"后,历史遗留问题堆积如山,积重难返,尚待时日逐步解决。当时,  相似文献   
46.
贱民的样本     
张鸣 《炎黄春秋》2010,(5):76-78
在我的案头,摆着一套厚厚的书,上下两册。这本书是由一群已经被遗忘的人写的回忆,名字叫《无声的群落——文革前上山下乡老知青回忆录》(以下简称《无声的群落》)。写书的人,是一群文革前就上山下乡的老知青。提到这些人,人们能够想起的,顶多是几个被誉为上山下乡运动前驱的人物,比如邢燕子、侯隽,即使这些曾经有过光环的人物,也已经在历史上被人忘却。  相似文献   
47.
《风景名胜》2012,(6):30-30
炎夏来了,找一片山林避避暑。这个6月我们推荐一个叫黄山茶林场的地方,它就在东黄山脚下,距黄山风景区仅20公里,那里空气新鲜,绿树成荫,还有上海知青留下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48.
1969年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运动掀起高潮。15岁初中刚毕业的我,带着对未来几分朦胧与茫然,挥别父母,与同班彭怡纯、陈萍萍、何晓步、胡荣泉5个女生一起下放到湖北京山县杨集区三台公社巴冲大队插队落户。班上其他同学大部分下放到京山惠亭、钱场等公社。春节刚过,1970年2月11号早上,下着小雨,我们在四十五中操场集合,前来送行的亲人云集,前往京山的三四十个同学在班主任刘行乐老师陪同下分乘两辆敞篷卡车出发,我们挤在前面车厢里,没有凳子,都站着,后面一  相似文献   
49.
1968年10月28日,我随湖南平江县(被喻为"将军县",今属岳阳市)第三批知青下放到献钟公社五星大队。在知青到达献钟公社之前,各生产队的队长早就聚集在那儿了,他们都打起了这样的小算盘:等知青们一到,就选两三个女知青回去。理由很简单,一是农村娃打单身的多,想为他们找个有文化的知青媳妇;二是知青到农村来"扎根",男的一"扎根"就动不了,而女的总是要出嫁的,将来不至增添队上的负担。知青分配到队的热闹有点像现今的人才市场。那些田多、劳力少的生产队,才高兴接纳牛高马大的男知青。  相似文献   
50.
<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一批生龙活虎、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十几岁的青年人响应国家号召,怀揣梦想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环境最艰苦的北大荒、来到了条件艰苦的郊区农村,开始了十几年的创业历程。他们把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思想意识留在了那里,也练就了自己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