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969年元月6日,是我人生中刻骨铭心的日子,也是我远离父母第二次“断奶”、走上独立生活道路的日子。我随常德市一中六八届200多名高、初中毕业生下放到石门县官渡公社,我们初73班的24名同学被分在东红大队的东风、东红、永忠三个生产队。我和3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下到永忠生产队。那年,我刚满16岁。  相似文献   
12.
1975年7月我高中毕业以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贵州兴仁县大山区的一个彝族村寨,直到1978年4月上大学才离开。在这短短的3年中,我亲历了回乡知青生活、农业学大寨、毛主席逝世、赤脚医生、割资本主义尾巴、恢复高考等重大事件。现仅从个人角度,记叙如下。回乡知青知识青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特殊群体。提起知青,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仅指下乡知青。其实,知青有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之分。下乡知青,是指有城镇非农业户口,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3.
在陕北插队时,不认识史铁生,我们不在一个县。我回北京几年后,读了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想起我那细细春雨中的朦胧山庄,与他那种细腻深沉的插队感觉产生共鸣。就此知道我们陕北知青里,出了一位好作家。后来相识,渐渐相  相似文献   
14.
苏静 《福建史志》2012,(3):46-48
“上个世纪60年代.一大批年轻人的躯体从疯狂的政治漩涡之中被甩了出来.卷入另一场规模巨大的社会运动——上山下乡。他们怀揣着一些狂热的政治概念与光荣的梦想.星星点点地散落到广袤的乡村。从此.我们的国度增添了一种称之为‘知识青年’的特殊身份。这就是‘知青’的来历。  相似文献   
15.
达卿 《湖南文史》2012,(6):57-57
20世纪60年代末,我下放在苏北串场河东一个偏僻的乡村。那里的农民当时很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盖的"顶头舍"(即山墙呈南北方向,门户就开在南山墙上),吃的是杂粮。插队第二年的冬季,我们就遇上了可怕的粮荒。我们这些身在异乡,无任何外援全靠分粮分草过日子的插队知青,常常寅吃卯粮,不断预支,往往麦子没上场,  相似文献   
16.
罗丹 《湖南文史》2012,(9):53-53
1964年9月,长沙市6000名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到了湖南偏僻小县江永和零陵(今永州)等地,其中“黑五类子弟”占85%,且不乏学业优秀者。1965年新年刚过,江永县4名长沙知青不幸死亡,在知青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是男知青汪某,因公去广西,回场路上在突来的风雪中迷路冻死;二是两名刚满17岁的女知青在一场大火中丧生;三是男知青陈某身体虚弱又不甘落后,在坚持犁完一丘田后咳血不止,因得不到及时救护死亡。  相似文献   
17.
万伯翱 《神州》2012,(16):108-109
干过十年知青(1962—1972)点豆种瓜,就是植树造林,在我滴下血汗劳动过的河南黄泛区黄土地上也是司空见惯不足为道,而且是有劳必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嘛!上大学后,进解放军部队当翻译官,还干过武警的团政委,1987年转业又到大机关国家体委干外宣工作;改革开放处处是高楼平地起,似乎是离我早日熟悉的黄土地越来越远了,离庄稼、离森林更是越来越陌生起来。不然我最后定居在朝阳  相似文献   
18.
赵国春 《黑龙江史志》2011,(8):42-43,52
<正>今年,是祖国母亲诞辰60周年。在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使我们想起了在北大荒生活过的与共和国同龄的知青们。他们和祖国一起成长壮大,他们见证着共和国的发展变化。他们中有很多已经成为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画家潘蘅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9.
<正>山海湖林相伴,参与娱乐,文化观赏、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AAAA级景区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暑期来临盛世不断。知青相聚南戴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篇章。响应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代知识青年谱写了新中国壮丽的史诗。  相似文献   
20.
王晓辉 《纵横》2013,(4):54-58
给我评的是妇女工分 一天晚上,李队长把大家招呼到一个大窑洞里开会,宣布大家的工分标准,给我评的是8分,其他男同学都是12分。我问队长为什么,他笑了笑说:“你还是个小娃哩,给你评个妇女标兵分就不低了。”我明明是个男人,心里不服气:凭什么对我另眼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