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幕末与明治时期的政治家胜海舟,在1853年美国海军上将培理来航后民族危机意识高涨的形势下,于培理离去一个月时撰写了《海防意见书》并得到幕府的赏识。《海防意见书》中阐述的海防国家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贴近现实,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高;其二,主张开国,提倡贸易立国,期待实现富国强兵;其三,体现了胜海舟对国际关系中力量变化的体得与认知,可以认为是对冲突理论的诠释。  相似文献   
22.
吴玉林  尹正驰 《沧桑》2008,(3):34-35
1934年长达3个月之久的江南大旱灾,考验着政府和民众在应对灾害上的能力,更使官民关系在这场大的灾害面前经受严峻的考验。大旱灾中城乡民众进行的祈雨活动与近代科学的背离,使已逐步接受近代科学的官方人员与民众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各地官员对祈雨活动的态度和应对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和结果。  相似文献   
23.
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政治学界引起了激烈而持久的争论。中国学者对它的评论大多局限于政策性的评价与立场性的批判。本文认为,“文明冲突”论对于如何看待冷战后全球政治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范式。本文试图从学理上与政治思想上对“文明冲突”范式的理论假设前提、该范式的内涵界定以及文明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做出客观评析。  相似文献   
24.
日伪时期江苏县镇"维持会"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通过对日伪时期江苏22个维持会的研究发现:维持会中的上层人物基本上是地方上的头面人物,或说是有势力、有影响力之人,但他们进入维持会动机复杂。正因为动机复杂,才使维持会中的中国人与日本人矛盾迭起。中国人显然的弱势地位迫使一些人只能采取退避的方式消极抵抗。一些地方的维持会几经易人,维持秩序的职能却越来越弱,甚至成为社会的乱源。  相似文献   
25.
60年代美国对中苏冲突事件的观念演变及其对华政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世纪 5 0年代 ,美国一心想分化中苏同盟 ,争取中国脱离苏联 ,学术界对此早有研究 ,但 6 0年代 ,当中苏分裂真正发生后 ,美国却逐步改变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这是被史学家们忽视的问题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对中苏分裂事件的观念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肯尼迪政府执政之初曾短暂地认为 ,美国争取中国脱离苏联符合自己的利益 ,并于 1 96 2年底提出过所谓对中国“微开门”的方针。但进入 1 96 3年后 ,美国决策者开始挑选自己的“头号敌人” ,最终他们错误地选择了中国充当这一角色。 6 0年代美国民主党政府之所以未能跨出对华政策的关键一步与其对中国的偏见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6.
首届修志,从已出版的志书看,特别是早期出版的志书,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史实不准、数字有误、文表矛盾等“硬伤”。  相似文献   
27.
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都存在着矛盾。各种矛盾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矛盾的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反映在志书编纂上,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就是一例。志书的内容就是志书记述时空范围内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情况;  相似文献   
28.
王卫明在《地方志的“官书性”和“社会性”》(载《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新方志的诸多特性中,还应加上“官书性”和“社会性”。官书性主要体现在修志体制及志书的权威性方面,社会性体现在志书的内容和功能两方面,二者是一对矛盾体。  相似文献   
29.
韦红 《民族译丛》2002,(1):55-61
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民族政治明显淡化。主要表现在:政府的各项政策已跳出“马来人优先”、“马来人特权”的窠臼,代之以强调多民族的共同发展与包容;国民的政治价值取向开始超越民族意识,逐渐走向理性化。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经济发展消除了民族冲突的经济根源;二是工业化和都市化使得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失去了现实基础;三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30.
肯尼亚大选中的地方民族主义因素是由肯尼亚政党的地方民族背景决定的。地方民族主义成为党派利益斗争的工具。政治家或政党往往利用地方民族间的固有矛盾,达到打击对手、获取政治利益的目的。地方民族主义削弱了肯尼亚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对肯尼亚未来政治的消极影响将是久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