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陈芳 《安徽史学》2012,(1):38-45
甲午战争之后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督抚将强兵与教育当作富国图强的第一要务。基于人才匮乏,选择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试图借助日本的教育资源作为解决瓶颈的捷径;事与愿违的是留日学生迅速觉醒,他们种种"反叛"行径使督抚们的名誉声望和辖区统治受到严重挑战。为此,张之洞等采用加强行政管理、严格选送学生、强化政治思想监控、参与制定留学生的考核办法和恩威并重等策略与留日学生展开政治博弈,但是,学生们的革命思想日渐成熟,在满、汉矛盾加剧的政治环境下,在辛亥革命前夕,这场政治博弈胜负已经底定。  相似文献   
32.
陈凯 《文史春秋》2009,(11):61-62
1902年,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1859-1916),奉命调往直隶,接替不久前去世的李鸿章出任总督。直隶处于拱卫京师要地,直督历来为各省督抚之首,袁世凯这一升迁,用当下时尚的语言,可以说是其人生道路的一个重要“拐点”。  相似文献   
33.
清初江南、湖广、陕西三省的分省,是元代实施行省制度以后较为特殊的一次分省过程。就行政区划、职官制度层面来说,三省的布按两司与巡抚员缺的增裁、辖区的调整在顺治十八年至康熙六年间逐步完成。三省保留下来的区域性巡抚职能得以调整,其与布按两司之间新的行政关系得到确立,巡抚由此全部下辖布按两司,三省事实上析分为六省。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应对区域问题的局部改革,也有全国性的政策变化,动因各不相同。此后,进入《清会典》的规范过程。"分藩"是对三省布政使司衙门及其辖区变化的记载,"分省"是对新的省行政机构(政府)和新省区的认同。乾隆十三年九月关于督抚居外官之首的讨论以及御准,表明朝廷对新省制的一种确认。康熙、雍正两朝《清会典》的规范随着认识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乾隆二十三年编纂的《清会典》载全国有十八省、督抚为"外官",确立了十八省与清代省制的法定地位。  相似文献   
34.
张之洞滥权     
大清的权力结构有点乱,“督抚同城,权位不棚下”,你是正处,我也是正处;你是正厅,我也是正厅;你是正省,我也是正省,准领导谁?督抚斗个不消停,皆是权字始作俑。人权、事权、财权、审判权、执法权、监察权、最初提议权、最后决策权……  相似文献   
35.
清康熙朝中后期,地方钱粮亏空成蔓延上升的态势,考诸亏空原因,它与地方财政、仓政,以及吏政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地方没有"存留公项"的自主财政,仓储规则也缺乏适时的监管机制,这些都为不法官吏婪赃提供了方便。对此,督抚在被寄予直省守土之责的同时,对钱粮的监管与查处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个人的廉洁与才干并不能杜绝亏空的发生,因失察、徇庇、挪用等涉案钱粮亏空受惩的督抚不乏其人。所以,在制度缺陷已然亏空之源头的情况下,钱粮亏空在康熙朝成不可遏制之势。  相似文献   
36.
兰秋阳 《安徽史学》2018,(1):39-46,54
地方书局的兴起是19世纪中后期令人瞩目的政治文化现象,它是由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社会变迁、政治变局与学术衍变交织促成。地方书局的兴起,直接肇因于文化典籍遭兵燹损毁,但寻其根源,战后清廷欲复兴儒学、振兴文教以重建传统文化秩序,是地方书局兴起的根本原因,经世实学思潮和传统学术衍变,则是地方书局兴起的两个重要推动力量。这些因素,在19世纪中后期地方督抚权力扩张的背景下,最终演化为创办地方书局的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37.
伊犁将军长庚在清末新政时期推动的新疆设督讨论,引发了朝野要员对西北边疆治理模式的争议。长庚在筹划设督的过程中,先后与军机大臣、地方政要展开交锋。新疆设督的争论焦点,由人事纠葛到官缺设置,再到边疆认知、管控模式,随着多次辩论逐渐深入。清廷最终延续了治疆旧制,重新布置了新疆的权力格局,造成了陕甘总督的更替。光绪末年的新疆议设总督事件,既融合了清季新疆体制建构的诸次讨论,也在宣统年间的西北社会中显现出其延续性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是宣统三年江北督练公所参议官徐树铮随陆军部官员参观江苏、湖南、湖北、安徽四省新军的考察报告。作为一位留日初归、意欲了解本国练兵实情的新军军官,徐树铮在考察报告中详细记录了武昌起义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的官兵素质、武器装备、营房内务及军事训练状况。同时,他还察觉到长江流域省份督抚编练新军时的消极态度,甚至有督抚对新军充满敌意。通过徐树铮的考察报告,可令人直观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夕长江流域省份新军的内部状况,一方面,有利于从军事专业的角度认识新军的表与里,客观评价清末新政时期的练兵成效;另一方面,有助于从地方督抚角度解释新军转向革命的原因。  相似文献   
39.
清末禁烟时期的盐斤加价与督抚干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增合 《清史研究》2004,505(3):11-21
“通行盐斤加价”是清末禁烟时期鸦片税厘抵补的重要政策。此策出台后 ,朝野歧见迭出 ,态度相当复杂。增加食盐价格 ,民食倍受影响 ,自然导致舆论反弹。抵补鸦片税厘虽系迫不得已 ,但清廷藉此推行盐政集权 ,必将触及食盐产销地区的财政利益。有关省份的督抚联袂一体 ,频频电争 ,干预中央决断 ,迫使中央集权难以如愿贯彻 ,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40.
晚清局所与清末政体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局所适内忧外患之变局而出现,为平定战乱与善后、筹措赔款的应急措施。成同以后局所膨胀与捐纳、保举泛滥及行政新事务的扩展相交织,形成了由督抚掌控的非正式行政机构,造成了官与差、名义与实权相分离的局面,加剧了吏治腐败与财政困窘。清廷三令五申裁撤而未能显效,客观上削弱了其分权制衡的掌控力。局所泛滥的乱象背后,既隐伏着各级政府对社会变动下既有政体结构与职能如何调整的角力,同时也掩盖了局所在接引新知与发展新兴事业方面曾起过的重要推动作用。丙午官制改革与清理财政,以司道改制的方式归并局所功能,使之纳入职官体制,直省行政由此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