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向南发展并不是项英自作主张,项英也没有抵制发展华中的战略。项英的确不愿意离开皖南,中共中央也不愿意放弃皖南。随着国民党要求新四军北调,新四军军部的转移就由共产党内部的战略选择,转化为与国民党讨价还价的筹码。194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四军从皖南全部撤离。为了制衡国民党对华中的进攻,中共中央要求项英在做好转移准备的同时,尽量拖延撤退的时间。12月16日,中共中央最终放弃拖延策略,要求皖南新四军迅速北渡增援皖东。由于没有得到项英的紧密配合,新四军遭受了惨重损失。中共中央在形势判断上存在失误,但项英对皖南新四军的失败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质的地方志文化乃全面、客观地记述某行政区域内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资料性文献,由于历史与全国首轮修志及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而构建的中国现代方志学,是一门新型综合性应用学科.方志学属历史范畴,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本文深入研究阐述<中国现代方志学>中方志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辨析论述,即综合方志著述、综...  相似文献   
13.
《湖南文史》2011,(8):65-65
要想判别出一件青铜器的年代与真假,有这样几种方法可以大有帮助:一是察看青铜器之锈色。大凡流传至今的青铜器至少经历过入土、坠水与传世这三种途径之一,而“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禾入土水之传世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  相似文献   
14.
要想判别出一件青铜器的年代与真假,有这样几种方法可以大有帮助:一是察看青铜器之锈色。大凡流传至今的青铜器至少经历过入土、坠水与传世这三种途径之一,而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  相似文献   
15.
《文史博览》2013,(3):38-38
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是不太在乎实证。什么叫实证?就是实实在在地证明一件事情。  相似文献   
16.
李晓月 《沧桑》2013,(2):7-8,28
随着地方志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形成地方志书是一种资料性文献的共识。本文通过对方志本身固有性质和特定体例的简单阐述,对新地方志书编纂者的称谓,如"编纂"、"编撰"、"编辑"、"编著"等释义进行辨析,并结合志书的特殊性,使之对它们在志书中的位置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7.
程辉 《沧桑》2013,(4):222-223
"引申义"与"比喻义"是我们在汉语言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正确理解他们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辨,有助于我们在文字语言的实际应用,更好地表文达意,减少分歧和异议。如何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这一方法和技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多应用,从理论上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8.
《炎黄春秋》2000年第6期发表的陈虹所写《杨成武眼中的“杨余傅事件”》一文,介绍了“杨余傅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平反经过,读后颇有收获。但文中提到:“1969年林彪的‘一号命令’又把多数老帅赶出了北京”。话虽一句,却涉及一些重要史实,作为一名党史爱好者,《炎黄春秋》的忠实读者,我愿就自己目前掌握的资料,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说法的来龙去脉进行必要的辨析。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旅游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关系到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然而这一问题在学术界至今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从哲学的视角来辨析,旅游的本质应是“体验”,即旅游者的异地身心自由体验。将体验视为旅游本质的理由是:体验是旅游现象所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共同属性,体验是旅游现象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独特属性,体验是规定和影响旅游现象中其他非本质属性的根本,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变化及发展的依据,这些理由符合哲学关于本质研究的特点及规定性。  相似文献   
20.
胡忠良 《中华遗产》2008,(12):158-160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大军兵临京城,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便上吊于万岁山寿皇亭。临死前,他安排了一场家庭自杀悲剧。清人谷应泰《甲申之变》载:“(皇)后自经。上召公主至,年十五。叹曰:‘尔何生我家!’左袖掩面,右挥刀断左臂……又刃所御妃嫔数十人。”不过,崇祯残杀女性家庭成员之前,曾将3个皇子召入宫,令他们改穿旧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