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青铜编钟起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编钟的起源若不梳理清楚,就难以论述明白青铜编钟的发展脉络。基于现有出土物和献记录,讨论了青铜编钟起源的若干问题,指出:青铜编钟可能滥觞于陶铃,其后陶寺铜铃的出现,为青铜编钟的产生发展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点,而青铜编钟的真正起步是从晚商铜铙开始。对二里头铜铃至晚商铜铙之间存在的缺环,中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的解释。有人认为南方铙是中原铙南传的结果,本工作则根据中原铙别于南方铙的出土成编等现象,提出了中原铙是借鉴南方铙发展而来的观点。对南方铙和中原铙之间差异、甬钟等的由来、青铜编钟的起源所反映的礼乐意义及其带给今人的启示等问题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2.
本文对宜城跑马堤墓地三座战国中期的墓葬所出仿铜陶礼器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认为陶礼器简化工艺、降低制作难度的理念与青铜器是一致的,而具体成形方式则采用陶器的制作方法。正是在东周楚地礼制普遍化的背景之下,陶礼器作为墓中陈设礼器而非实用器的性质使得它能够采用铜器的制作理念来达到简化工艺的目的。同时,本文还就制作工艺所反映的楚墓等级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制作工艺的规范性也是楚墓等级差异的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53.
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中,包括一件形制较为独特的陶制品,研究者多称为"鸟形神器"。通过相关文献记载、考古资料及其他图像资料的比较可知,该器应为粮囷的陶制模型,即"陶囷";陶囷的鸟形装饰、出土位置和相关遗迹表明,该陶囷是史前先民崇拜太阳、进行农业祭祀的礼仪用器。  相似文献   
54.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5300年到4000年,主要分布于钱塘江以北地区和太湖地区,具有高超的制陶工艺。本文主要从造型与纹饰两个方面,对良渚陶器制品的美学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55.
2003年8月,江西省文物考古所对南昌市昌北区一处墓地进行了清理发掘,共清理墓葬4座。墓葬均为砖室结构,墓向基本相同,排列有序,出土随葬器物丰富,有泥质陶器、印纹硬陶器、釉陶器、青釉瓷器、绿釉陶器、铜器、铁器、银器等。根据墓葬布局及随葬器物特征判断,此处墓地应属家族墓地,年代不晚于东汉晚期。  相似文献   
56.
2005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新津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发掘了新津县大云山崖墓群中的一座东汉崖墓。该墓为长方形平顶单室墓,共有9个侧室,残存16具陶棺,出土了少量陶器、青铜器、铁器和石器。该墓是迄今为止四川崖墓中发现的葬具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墓葬。  相似文献   
57.
中国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期。新石器时代早期是陶器的肇始阶段,也是陶炊器的产生阶段,这时的夹砂陶炊器均为厚胎直壁,圜底或平底。中期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前一阶段的炊器为陶釜和支架,后一阶段为陶鼎、陶釜和支架继续使用。新石器时代晚期,袋足炊器(鬶、鬲、、甗)普遍出现,陶鼎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58.
游彪  周玥 《史学集刊》2020,(1):65-71
陶榖曾先后在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任官,是五代宋初文人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性格偏激急躁,追求名利,行事作风为当时人和后世所诟病。然而,陶榖的形象通过史料和文学作品的加工处理而典型化、脸谱化,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其真实面目。通过对陶榖家庭背景和行为的具体分析,可以对陶榖其人有更加真实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五代宋初所面临的士风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59.
本文以形制最具代表性的陶鬲为切入点,对罗山天湖商代墓葬出土陶器文化因素构成和墓葬葬俗进行了分析,认为罗山天湖商代墓葬与晚商殷墟类型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正是晚商中心文化势力衰落的一个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