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新疆粉汤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阿布都黑孜,是回族人,他邀请我去他的家乡新疆昭苏大草原旅游。在他家里,我第一次吃到了新疆回族风味的粉汤。制作粉汤似乎是新疆回族人的拿手烹艺,尤其是回族妇女,烹制技术颇为娴熟。生活在新疆的回族姑娘待字闺中这段时间里,母亲都会向她们传授烹制粉汤的技艺,因此,回族姑娘个个称得上是烹制粉汤的能手。  相似文献   
52.
历史上因政治、动乱、局部人口相对过量等原因,以强制手段或自发方式,Ⅲ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目的,宁化与外部地区族群互相迁徙、融合,少数族群不断发生变化,先后居住在宁化境内的少数族群有闽族人、闽越族人、闽越族后裔山都人、畲族人。未外迁的少数族群大部分被后来迁入的中原汉人同化,形成客家民系,即汉族七大民系之一的客家人。在未形成客家民系之前,少数族群属于客家先民之一。  相似文献   
53.
文际平 《文史春秋》2014,(10):46-54
岭南,中国五岭以南的地区。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植根于古代百越文化的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了开放风气、进取精神、实利重商的文化特质。在近代,以广东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在古今文化通变嬗替、中西文明冲突交流之际,占地利之便,得风气之先,在社会巨变和文化演进中人才辈出、诸学大兴。  相似文献   
54.
《旅游》2015,(2):70-71
除夕夜是中国最温暖的一夜,暖融融的房间,热乎乎的饭菜,兴高采烈的一家老小。这份情、这份爱足以融化外面一切的寒冷。这一夜也是不眠之夜,每人都有自己的事情,长辈祝福着晚辈,晚辈孝敬着长辈,男人们洗菜、擀皮儿,女人们做饭、包馅儿,全家未曾吃饭就已经进入了幸福的盛宴。在自家欢聚的当时,老人拿起电话,中年人发送短信,青年人使用微信,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问候。这就是北京的除夕之夜,一个欢天喜地的夜晚。拜祭系亲情在这个辞旧迎新的夜晚,人们要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的感谢。同时,希望祖先佑护,在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家族人一同拜祭祖先,还是对一家人感情的凝聚,化解了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55.
<正>在嫩江流域两岸生长着一种植物,叫柳蒿芽儿,达斡尔族人把它叫做"苦木勒",每年春天,当草儿在风沙的吹打中破土而出的时候,柳蒿芽儿也像是被召唤着醒来,在春风春雨中拔节似的疯长。柳蒿芽儿并不开花,只是绿茵茵的,当长到两寸来长的时候,达族人就把它采回来,做成鲫鱼汤,就着稷子米饭吃;过了这个季节,达族人又把没有吃完的柳蒿芽放在冰箱里速冻起来,逢年过节当成家珍一样地拿出来吃;每当有朋自远方来,也会拿出来款待客人,在他们看来,柳蒿芽儿无疑是上等的佳宴食品。  相似文献   
56.
广西蒙山县有20多个至今仍沿用的以百越民族语言“毋”字取名的自然村名。毋,百越语即“广或大”之意。这些地名,包含着百越民族在此居住时的房屋、居住地选择、生活习俗、渔猎、交通、语言,以及汉代百越民族部分转为壮族,部分融人汉族后,百越语演变成壮语和粤语等信息,是了解和研究百越民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57.
我的母亲     
贵阳市现今的护国路,在我开始有记忆的时候,它叫顺城街。那时大南门是名副其实的:有高高的城墙、有宽敞的城门洞。进城来往右拐,不远处就是顺城街。那是一条石块铺的斜坡小路。在顺城街的中段,有一个熊家大院,也就是我的外公家。熊氏家族人丁兴旺。外公那一辈,亲堂兄弟就有六个,我的外公排行第五。其中四外公熊范舆,是清末的进士,曾留学日本,昆明鼎革后即任滇督蔡锷之秘书长,1913年回贵州后任黔督刘显世的秘书长,曾积极参与护国讨袁之役。1920年在军阀权力争斗中,被无辜杀害。我的外公熊静安虽是学徒出身,后来却当了省商会会长。我母亲这一辈,也就是我的舅舅姨姨们,小时候我数也数不清。他们这一辈是“大排行”,在舅舅当中,我知道的有二舅熊其锐,曾赴日本学蚕丝。  相似文献   
58.
战国秦汉时期,江南以及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越人,因其支系繁多,故统称“百越”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重要支系。西瓯人主要生活在今广西西江中游及灵渠以南的桂江流域,骆越人则主要聚居于西瓯族的西部和南部,即今广西的左、右江流域和贵州省的西南部以及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是西瓯、骆越的活跃期。受中原青铜文化影响,自春秋时起瓯络本土铸造的青铜器逐渐增多,器物地域特征也随着青铜文化的发展而增强。早期仅能制造简单的钺、剑、矛、镞等兵器和斧、凿等生产工具,战国时期已能制造铜鼓等大型器物。其青铜文化吸收了毗邻的滇、楚文化因素,同时与广东等岭南地区有着共性。战国时期,与楚地接壤的西瓯地区已开始使用铁器,制陶业则继承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几何印纹陶器的传统。西瓯、骆越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59.
中原化进程是指随着中原王朝的经略,区域文明逐步接受中原文明的礼仪制度以规范本地的社会行为,从而最终融入中原王朝政治体制的过程。百越集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民族集团中最晚与华夏集团建立联系的民族集团,其主要发展方向为“海外”,不同于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与华夏集团间有较为久远的互动基础。百越集团的中原化进程是中原王朝建立以后有计划的“国家”行为,不能称为“主动辐辏”。从考古学出发,结合文献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复原这一过程,从而更全面地窥见中原王朝的经略模式和统治策略,为更深入探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实现过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0.
右江两岸,红水河畔,广大壮、汉、瑶各族人民的心里,深深镌刻着一位英雄的名字:韦拔群。韦拔群(1894.2—1932.12),是壮族人民卓越的革命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也是早年为党为国捐躯的杰出红军将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