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清明时节访绵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英 《旅游纵览》2012,(4):30-31
<正>清明发源地、历史文化名山绵山位于山西介休市,这里不仅雄、奇、秀、险,而且有因春秋战国时介子推事母尽孝而闻名的中国寒食文化节的传说。又到一年清明时,"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中描绘出了清明祭祖的场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代诗人吴惟信《苏堤  相似文献   
52.
品江南     
陈珂 《南京史志》2013,(12):14-14
诗人白居易曾游历江南,将江南的一切都囊括到了这首诗中。自古到今,多少文人雅客为这江南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篇章。今日,我随着他们的脚步,再次游赏了这如诗如画的江南。  相似文献   
53.
《南方人物周刊》2011,(34):123-123
心静身凉 唐朝诗人白居易,河南郑州人,晚年号香山居士。  相似文献   
54.
留下《长恨歌》、《琵琶行》等千古绝唱的白居易,不仅是诗界巨擘,而且还是一个花痴。白居易爱花、咏花、种花,花卉给了他灵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他尤其喜爱杜鹃花,在《山石榴·寄元九》一诗中,他写道:“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杜鹃之美,无与伦比,有如绝代佳人西施,而芙蓉、芍药皆相形见绌。白居易对杜鹃的评价,竟是如此之高!因为爱杜鹃花,他不仅把江州(今江西九江)山上野生的杜鹃移植到住所,还写下了《戏问山石榴》一诗:“小树山榴近砌…  相似文献   
55.
白居易在闲适诗中歌颂了生理层次的舒适感。本文分析了这些描写所使用的词汇,指出了白居易将语言从传统固定形象中解放出来的措辞特徵,对其创新精神进行了探讨。另外,将分析结果与同时代的诗人姚合加以对照,指出两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新的角度对中唐诗坛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6.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我对黄鹤楼一直有一种神往。自从小时侯读了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和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传世名诗后,这座名楼就永远地铭刻在心头。  相似文献   
57.
苏轼虽曾一再表示过对陶渊明和白居易的倾慕之情,但实际上他对陶、白二人的接受态度是有所不同的。苏轼既受白居易的影响,主要将陶渊明当作是精神上的“导师”,而不取其贫寒困顿的一面;又将白居易所开其端绪的“中隐”化心态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苏轼之能成为中国封建士大夫人的一个“标本”式的人物,与他对陶、白二人的这种接受态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8.
"春节前,我去贵州考察,非常有感触。在一个高速公路服务站,我看到了一群农民工,他们是从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回老家贵州过春节的。我问他们有什么愿望,他们中的多数回答说,想回贵州就地打工就业。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回答,‘娘在家,孩子在家,出去十多年了,没有尽到孝,没有尽到责任’。我问他们在外地过得怎么样,他们当着我的面就流泪了……"3月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  相似文献   
59.
高瑞梓 《中华遗产》2017,(2):154-157
“汉皂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的《长恨歌》,可谓家喻户晓。初读此诗,难免会有疑问:白乐天讲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何以汉皇起首?等我们涉猎更深,才发现《长恨歌》不是特例,唐诗与汉人的关系千丝万缕。  相似文献   
60.
被苏东坡誉为“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唐宪宗时,官至监察御史。在那个封建传统观念极浓厚,韩本人又极端崇奉儒术的情形下,操理政务之余,长安不少人请他为其撰写碑,这位“内阁大臣”不推辞也罢,他居然按劳收费。利用业余时间搞点外快,一般人可以这样,至于朝庭官员能否不例外,实在就是一件悬案了:韩愈这一做法,用今时话语,绝对称得上思想开放。因为在他之前的杜甫,穷死饿死,始终没能放下架子,利用作诗之外的时间,宽裕一下自己的经济,就像眼下的昆明人,再怎么也不去修补靴鞋,前是士人的清高;后则市侩的偏见,同属不开放j就韩公这一举动而言,简直具有反潮流精神,思想开放的人,灵活度较大;而过份的拘泥,只能从窘迫陷入更窘迫。即便如此,作为封建土大夫的上层人物,在大的原则问题上,韩愈倒毫不含糊地是一名硬汉子,也因此面临过绝境。为了佛骨一事,他直言谏诤,导致宪宗龙颜大怒,把他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