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1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51.
酥碱病害是壁画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被称为壁画的“癌症”。因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病害产生机理复杂、修复材料匮乏和修复方法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酥碱病害的修复与防治。本文系统梳理酥碱病害的成因、病害机理、加固材料、地仗修补材料,以及针对不同盐霜的保护修复方法的研究成果,客观评价酥碱壁画修复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古代壁画酥碱病害的防治与修复提供系统的技术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52.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铜镀金嵌石五供仅有一套,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但其中的一对花觚伤况严重,缺失大量嵌件。修复前,采用X射线CT扫描仪、激光拉曼、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花觚结构、嵌件材质和粘接材料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表明,花觚以清宫失传“粘蜡胶”为粘接材料,使用的绿色嵌件为绿松石,靛蓝色嵌件是以钴为着色剂、铅为助熔剂的钾钙玻璃。修复时,结合检测结果选用了传统“粘蜡胶”的现代替代品、绿松石和无铅钴蓝玻璃作为修复材料。同时以“精细分区”“先集中-再慢雕”的方式,准确快捷、有序地完成了700余件嵌件的复原补配。本工作可为大型镶嵌类文物修复提供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353.
任星宇  高亮 《风景名胜》2021,(4):0251-0251
环境监测主要以环境分析为基础,然后通过确定影响环境质量的几个因素的相关代表值,进一步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而描述环境演变、状态发展和环境质量科学预测的发展趋势。目前,室内环境试验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室内环境测试行业的时间较短,一些技术还不够成熟,市场混乱,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不高。因此,有必要加强室内环境检测的因素分析,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354.
随着纸质文物保护工作的推进,针对古籍纸张载体的保护研究已逐步深入,但对于古籍纸张上的墨、颜料等其他写印材料的保护及写印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则亟待研究。其中,古籍墨迹的老化研究有助于揭示墨与纸相互作用的本质,对于古籍文物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古籍《三十二兰亭室诗存》墨迹的老化现象为出发点,通过显微镜观察、表面pH值测定、显微拉曼(micro-Raman)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法等多种无损、微损的检测手段多尺度分析了墨迹泛黄的现象,结果显示墨迹处及周边黄晕纤维与空白部分纤维相比,光泽缺失且略显糟朽,酸性更强,表面氧化基团增多,说明墨可能对纸张的老化降解产生了影响。通过设计纸墨浸润模拟老化实验对此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与偏中性墨汁相比,尽管墨汁中胶料对纤维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偏酸性墨汁对纸张老化的促进作用使pH值、抗张性能及耐折性能的下降趋势更明显,聚合度保留率也较低。墨字模拟老化实验佐证了前述结论,使用酸性更强的墨汁书写的字迹,周围纸张酸性更强,色差也更显著。以上结果表明,墨汁的酸碱性质对纸张的老化降解进程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不仅揭示出古籍存藏过程中受墨影响的纸张老化机制以及模拟实验合理设计对于系统探究老化机制及纸墨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也对古籍保护工作范畴的扩大和策略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并为修复用墨的研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55.
水分是导致壁画病害的关键因子。在封闭条件下,通过冷凝的方法对敦煌莫高窟B113窟的蒸发数量和特征进行了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B113洞窟水分年蒸发量为61189.9 g,日平均蒸发量为229.2 g,年蒸发量和日蒸发量都呈正弦曲线变化特征。监测表明:随着窟内温度升高,洞窟水分蒸发量增大;温度降低,洞窟水分蒸发量减小。温度决定蒸发水汽浓度,地气流出量决定蒸发水汽体量。洞窟水分蒸发从4月开始持续到12月中旬,6~8月洞窟水分蒸发最大,日水分蒸发7∶00~12∶00迅速上升,12∶00~23∶00下降,夜间也有持续的水分蒸发,是温度和地气活动量主导和控制着洞窟蒸发水分的数量。洞窟水分蒸发机制的揭示为今后洞窟微环境的调控和壁画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6.
韩庆烁 《风景名胜》2020,(3):0116-0116
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各个建筑工程项目对建筑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关键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工程的效益和安全指数。所以,对建筑材料检测数据的把控就显得尤为关键。采用有效的措施,对建筑材料检测数据的不确定度进行控制分析,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系数。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建筑材料检测数据的不确定度控制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7.
出水文物原本埋藏于水下环境,多种破坏因素协同作用,导致病害严重。在对其进行保护修复处理前,需要全面了解文物埋藏历程及病害机理。文物的腐蚀破坏是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从海水、海洋生物和底质等三大方面探究海洋条件下的水下埋藏环境,并就中国水下考古常见的出水文物类型如陶瓷器、石质、金属质及木质文物的病害类型及原因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358.
半地下砖石建筑遗产在发掘后,温度、含水量等环境条件的波动关联了包括干缩开裂、盐析、微生物生长等在内的诸多病害,使得半地下砖石建筑遗产加速劣化的风险上升,不利于文物价值的有效保护。为明确半地下砖石建筑遗址的依存环境与本体病害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本研究以南京上坊孙吴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现场调研测绘与病害勘察,并对上坊孙吴墓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室内外环境监测,获取了室外气候、保护大棚内及各墓室内的温湿度等参数,分析了不同病害与依存环境的关联性,并基于环境监测数据评估了墓室内不同区域对应的本体材料劣化风险等级。结果表明,相比于前墓室,覆顶不存的后墓室会表现出更复杂的病害特征,即砖石类遗址在长期的环境波动状态下可能会比在较稳定的高湿环境中面临更高的保存风险。研究结果可为上坊孙吴墓以及同类型半地下砖石建筑遗址保护措施的科学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