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临榆县西六十里日戴家河.明季海运帆樯波属,今为京奉支轨尾输地,而北戴之名特。背倚联峰,拔出水平线四百尺。渤海襟其前,晴日当空,水山一碧。长城东峙,奔牛矗北。萦袅天际.嵌奇蔽亏。游履乍经,曷止忘暑,凡可忘世。联峰多奇石,翠薇眺瞩,柑萼偃伏,轮困若房,怒目若的,擎立若盖。倚筇四望,直万顷芙蕖,凡忘其为石也.是名为莲花石。半山以上,万松交摩,鳞鬣隐坑谷,苍翠作殊态,入耳疑涛声。林  相似文献   
62.
西部奇观滚钟口莲花仙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旅  桂林 《旅游》2002,(8):26-27
滚钟口,在银川市西北35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古为贺兰山胜境之一,现是宁夏最著名的避暑,游览胜地。  相似文献   
63.
李锦绣 《历史研究》2023,(1):73-98+221
唐代散官番上制度确立于贞观十一年,番上的散官限六品以下。高宗龙朔二年新增封爵等获散途径,散官番上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唐前期文武散官番第、番期有五品以上和六品以下之别。散官番上一方面起到培训候补官员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选官人数膨胀带来的铨选压力。唐前期散官番上制度在保障国家政令传递、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缓解政务运作压力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4.
莲花图像散布于佛教建筑、造像和绘画之中,是佛法、佛国、佛和菩萨的象征。佛教为什么选择莲花?本文将莲花意涵置于佛教思想发展的大脉络中考察,得出以下结论 :莲花有二义,照其本也。“不染”比喻佛的品行和境界,“光明”承担度化众生的任务。光明佛国世界的形成,促使佛教借用已有宗教表现光明的象征符号构建自身的图像系统,莲花即是其中之一。莲花的光明意象源自古埃及,经由波斯传入印度。古埃及的复活观念及表现形式与佛教“莲花化生”高度相似。佛教莲花的“不染”“芳香”和“光明”意涵丰富了中国的莲花意象,不过,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选择了“不染”“芳香”,忘记了“光明”。  相似文献   
65.
《文史博览》2007,(12):36
古代妇女因缠裹而成的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金莲”与小脚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只是感兴趣,却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的美妙景象。但这里的“金莲”并不是指潘妃的脚。  相似文献   
66.
67.
2006年4月在浙江海宁市抢救性地发掘了一处马桥、良渚文化古遗址,发现宋墓1座,马桥文化灰坑3个,良渚文化墓葬9座,共获遗物70余件。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古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马桥文化自身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研究良渚文化末期的社会面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8.
文章深入研究和分析了明代晚期陶瓷莲花纹饰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通过分析莲花纹饰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得出:莲花纹饰的艺术特点反映了明代晚期的政治局面、社会和经济状况,并直接影响到当时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趣味。莲花纹饰的文化内涵经过历朝历代的长期发展演变,由佛教超凡脱俗的理想、儒家“实用理性”“君子莲”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解读以及家庭和睦的企盼,到明代晚期共同转化为寄托美好愿望的吉祥寓意。  相似文献   
69.
新年伊始,有幸在朋友家观赏到一件元青花四系扁壶,令人过目难忘。经朋友同意,愿将此壶介绍给读者朋友们共赏。此壶高39.5、宽29.5、厚9.8厘米。唇口短颈,壶身呈扁长方形,下部微内收。胎釉白润,通体青花装饰。壶腹前后两面分别绘凤凰瑞兽穿缠枝莲花纹与雌雄孔雀穿缠枝牡丹纹(图1、图2);壶两侧各在单线长方框内绘一串枝菊花,上饰三道弯如意纹(图3);颈部绘折枝菊纹。肩部四角圆弧,两侧各饰二条螭龙为系(图4)。平底椭圆形浅凹足,露胎砂底(图5)。整体装饰疏密有致,纹样绘画精细之极,青花色泽浓艳明快。  相似文献   
70.
20世纪40年代,六朝瓦当已有零星出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才真正建立起六朝瓦当的学术体系。迄今,六朝瓦当已成为东亚地区多个国家考古学者关注的话题,其造型、类别、年代、特征、技艺、分区、分期、传播、地位等一系列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从而建构了一个跨文化的学术话语体系。总结六朝瓦当的发现和研究过程,有助于推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