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清史研究》2021,123(1):42-51
明代吏部尚书孙丕扬行掣签授官之法,用于官员铨选之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吏部铨选制度的不足。清代在文官月选中沿袭掣签授官,并成为定制,掣签的时间、地点、对象与明代相比发生一定的变化,且为了防弊,增加了监察官员监掣、九卿验看、皇帝引见等一系列措施。为了能使人地相宜,清代又制定题补等其他选任方式,以补掣签授官之不足。掣签授官制度虽保证吏部掌握部分中下级外官选任的权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选官的公平,但却与量才授官、人地相宜的用人原则存在本质矛盾。  相似文献   
82.
"铜■"旧称为"卮",在墓葬中多与盘、匜、盥壶相配为盥器,也可用作食器或"分半"量器,其自名之"■"隶定为"枝",当读作"箪"。在《仪礼》中,"箪"用于盛放巾栉等盥洗用具而与盘、匜相配;在战国秦汉文献中,箪也可用作食器或容积半斗、半斛的量器。战国墓葬中的铜质筒形"镂孔杯",遣策称之为"■白之■"或"熏■",即《方言》《说文》之"墙居"或"觵白之筥",用于薰衣或盛放罚爵。遣策称为"羽■"的筒形容器应该是《仪礼》盛食器"杅(盂)"与"筥(篹)"的连称,而不是过去定名的"樽"或"洗"。两周时期"筒形杯"的造型与"■白之■"极为相似。这类"筒形杯"自名曰"■",出土时常与"斗形爵"配对,两者分别对应《仪礼》饮酒器的基本组合"觯"与"爵"。《三礼图》"筥"与"觯"的形状也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83.
秋风起,黄叶纷纷然,满山翻飞,大雁的情绪清凉里带有点焦灼;风清夜静,旷野苍茫,一轮明月徐徐升起在树梢,一丝孤独的感觉悄悄袭上心头。亲爱的朋友,此时此刻,面对高天流云、南飞雁,你是否期盼着大雁把自己深情的问候带给远方的亲人;你是否想给远方故乡的母亲提笔写点什么?  相似文献   
84.
孤独的李白     
正世人眼中的他,应是一个对酒当歌、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人物吧。的确,"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些诗句足以证明。但若细看,年轻的李白并非如此。那时的他,才华横溢,器宇轩昂,斗酒诗百篇,且同所有的有志之士一般,希望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然  相似文献   
85.
提起中国文物和外国人,闪入我们脑海的总是一些盗掠者的身影:瑞典人斯文·赫定、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俄国人奥登堡、美国人华尔纳等,他们以探险和考察之名,大肆盗略中国文物,车橐捆载运往海外……但新西兰人路易·艾黎是个例外。路易·艾黎,1897年12月出生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地区斯普林菲尔德镇。1927年4月,艾黎离开故土来到中国。在上海工作  相似文献   
86.
87.
元代史料多次记录纳怜驿道之枢纽站点黄兀儿月良,但是关于其位置却语焉不详,学者大多以为在甘肃行省境以西,本文利用清代《朔漠方略》和其他相关史料证明,黄兀儿月良在今天阿拉善左旗北部的洪格日鄂楞。基于此,作者拟测纳怜驿从黄兀儿月良至亦集乃的驿道经由阿拉善左旗和右旗北部的狭长凹槽地带,这也是拉铁摩尔1926年的旅行路线。  相似文献   
88.
《风景名胜》2015,(3):20
走进三月的婺源,蓝天、青山、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砖、黛瓦,那天人合一的生存因子,犹如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呈现出梦幻般的世外桃源,展示了世所罕见的田园乡景,令人有着归真返璞和超凡脱俗的感觉,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对中国许多地方来说,油菜花也许没什么特别,但于婺源,它如奔腾海洋般开得漫山遍野、令人惊叹。"莺飞草长三月天,油菜花开满山间",当春的细雨润湿了婺源的山峦,油菜花也  相似文献   
89.
<正>狂欢俨然成为元宵灯节的显性内涵,但从原始文化意义上来说,元宵节习俗在于驱邪攘灾和求取子嗣1。元宵节的狂欢发生在正月十五月圆之夜,月主司生育,月也成为我国重要的生育神之一2。故历史时期的元宵灯节活动纷纭,主题大致有:"灯""食""娱""祭"以及"求嗣"。从而,在"闹元宵"的背后,平添了几分庄严和更深层次的需求。"求嗣"亦即"求子嗣""乞子",既可专指祈求儿子,也可以同时指代三种不同的民俗活动:祈求  相似文献   
90.
美术作品中政治态度的从古代的隐晦暗喻表达变成了近代尖锐明快的宣扬,从上层精英圈内部的小众流传成为了革命先锋对普通民众的大幅扩散。于晚清出现的宣传画,在救亡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被大力发扬,骤然成熟,顺势成为了最为政界重视的的宣传工具。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博弈,在五四运动后以宣传作品政治性的绝对优势胜出,在解放战争后美术作品的政治宣传性扩散向全国。中共宣传受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常以塑造新道德标准、提高生活质量、发挥爱国热情为口号,以贴近农民审美情趣为风格吸引民众关注进行革命动员。本文试图展示近代美术与政治的关系,以解放战争期间的这一转折期的报刊为典型,对以上问题做出探索,并回溯近现代革命性绘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