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香炉石遗址与香炉石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香炉石遗址是鄂西清江中游的一处早期巴化遗址,出土遗物较丰富,计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甲骨和陶印章等物近万件,已被研究命名为“香炉石化”(即早期巴化),其时限为距今4000~3000年间,属我国青铜时代一种地域性的考古学化。香炉石化的人们多居住在河流两旁的台地上,其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采集和种植为辅。该化的源头,从陶器中的罐釜等炊具的形制特征看,可追溯到大溪化和城背溪化,香炉石化的明程度较高,这里出土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陶印章和商周时期的大批甲骨,就是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2.
传统《诗经》研究,由于局限于材料,往往在名物训诂、义理文意等问题上各持一端,纠缠不清。但随着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的发展,将新出土材料与传统文献结合,进行整合性研究的条件已经具备。在此基础上,运用“二重证据法”,分别针对《诗·叔于田》的诗序;《诗·大叔于田》的成诗年代;以及《诗·大叔于田》、《诗·小戎》等诗篇中的具体问题,结合历史背景,驳斥前论谬说,梳理诗中名物,还原诗旨文意,以求做到实物与诗互证、诗与史相映。  相似文献   
193.
将军崖史前岩画遗址的断代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发现刻凿在基岩上的凹穴、刻以凹穴岩画的石棚和史前人面像岩画,经微腐蚀断代显示,基岩凹穴岩画时代在距今11000年前左右;刻以凹穴岩画的石棚为距今6000年前;史前人面像岩画时代为距今4500~4300年左右。距今6000~4500年前正值海侵上升至最高海平面,亦即当时将军崖史前凹穴和人面像岩画以及巨石石棚的雕凿可能是在海边岩石上进行的,这与整个世界范围内巨石建筑均沿海岸线分布的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4.
甲骨刻辞中的■可以表示地名、族群方国名。通过甲骨刻辞中与"■"有关的事迹活动,诸如祭祀、军事、出行、田猎等活动,以及其他文献材料分析,推测"■"的地望可能在晋南一带。  相似文献   
195.
续志编修     
《沧桑》2010,(2S):44-46
<正>第二轮志书体例模式倾向思考王晖在《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12期上发表文章,从8个方面对第二轮志书编修的体例模式进行总结和思考:1.志书体式多元概念不适合多种志书。2.断代志中建置志可分解到环境  相似文献   
196.
《文物世界》2013,(3):F0002-F0002,F0003
高红商代夯土基址(2004年发现) 柳林县高红村三面环绕的山梁上,这个吕梁山区首次发现的商代夯土建筑基址,应是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的活动场所。它印证了当时商代之北那个强大异族文化曾经的辉煌,为探索当地商代方国文化和同期黄河两岸变迁提供了珍贵线索,也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史料。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田野考古三等奖。  相似文献   
197.
甲骨文史略     
甲骨文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在演绎衍生生化发展而形成现代汉字以及多民族文字的历程中,为传播、普及、发展、弘扬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促成以及巩固由多民族共同捍卫的,中华民族统一和睦团结复兴的岁月长河里,立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198.
常金仓 《考古与文物》2006,(2):36-40,45
利用不断出土青铜器铭文,最大限度地“复原”西周的历史,自20世纪以来,一直是古史学界的强烈愿望。但是正如郭沫若先生1931年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序》里所说:“夫彝铭之可贵在足以征史,苟时代不明,国别不明,虽  相似文献   
199.
为保护珍贵的周原甲骨文物,了解文物保存现状,将1977年出土周原甲骨与2010年出土周原甲骨及新鲜甲骨进行对比研究。采用扫描电镜、X荧光光谱、X衍射、红外光谱等方法,从表面微观特征、元素成分、化学结构等方面对周原甲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历了两千多年地下埋藏、出土后的酸洗及三十多年保存,1977年出土的周原甲骨,表面疏松粉化,微孔结构逐渐消失,出现走向无序的裂纹及片层状脱落,无机成分以羟基磷灰石为主,蛋白质等有机成分已全部分解。2010年出土的周原甲骨出土后未经任何保护处理,目前表面未出现明显粉化与脱落,仍有少量有机物存在。本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甲骨文物保护方法与保护材料研究的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0.
慧超 《华夏考古》2006,(1):48-55
20世纪,甲骨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成为探讨华夏文明传统文化渊源的前沿窗口。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甲骨占卜研究仍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本文旨在对甲骨占卜发展历程及卜骨的特点进行有益的梳理,以便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