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马沙 《文物世界》2000,(2):64-67
辽国是契丹族于公元907年在我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保大五年(1125年)为金所灭,立国二百余年。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陶瓷化。  相似文献   
992.
对于前辞中“贞”的意义,大陆学者大都训为“卜问、问”。但饶宗颐认为,有些“贞”应训为“卜问”,而有些“贞”应训为“当值”呈“正”或“定”;舒莱认为正确的解释应是“人们为了探求应该遵循的正确道路而测验”;倪德卫认为应解释为“正式认定占卜结果的正确性”;拉夫布莱认识可译为“主礼占仪”;高岛谦一认为应训为“正”,意思是“正命辞”。为解决这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首先考察了《易经》中的“贞”的全部用例,认为都  相似文献   
993.
自清末至今,《韩非子》一书了出现了多种校注本,均是以影宋乾道本为底本,用其他版本对其进行校勘,纠正了不少讹误,但也存在着误校的现象。误校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知字词古义,二是不明通假。本文对部分误校的字词提出了商榷,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994.
魏晓明  汪清 《安徽史学》2000,(4):9-11,8
关于什么是文字,学术界向来有宽式和严式两种标准,我们赞同严式标准,即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本文拟按这一标准来探讨汉字的产生时代,以就教于方家。一、商代中期前中国已有文字,但不是汉字 以严式标准来衡量,文字应是能较完整地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早于殷墟甲骨文的陶器符号虽然发现了很多,但从数量和分布地域的  相似文献   
995.
《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一文提出的“准徽族文字”的概念不一定准确 ,有些族名归入“准徽族文字”既不可取 ,也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996.
华安仙字潭古石刻的记载,始于唐张读的《宣室志》。宣室本是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为汉帝发布政令的地方(见《三辅黄图》),只因汉文帝偶有一次和贾谊闲聊鬼神,张读的书就名为《宣室志》了,声明他记载的只是神怪之谈,并非严谨的史地著作。到一千多年后.民国4年(1915),岭南大学教授黄仲琴先生进行了实地勘察,才写出《汰溪古文》来。嗣后国内学者林钊、曾凡、弘礼(朱维干)、石钟健、刘蕙孙、林蔚文等纷纷著文论列,其中刘蕙孙素研古文字,主张用金石字、甲骨文来解释这石刻,成为“文字说”的中坚。1988年,著名岩画学家盖山林来华安实地勘察,写出《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认定该石刻是石刻岩画。  相似文献   
997.
李公 《云南史志》2000,(3):40-43
据《南诏野史》的记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彩云见南中,云南之名始此。”《自古通记》则说:“唐玄宗问张俭成(南诏宰相)住何处?答日:南边云下,因命为云南。”许多云南地方古籍,都认为“云南”之名始于汉、唐时代,并且都是因为“彩云南现”而得名。这些虽有一定道理,但多是明、清时代后起的传说,不足为据。  相似文献   
998.
虹饮于河     
《中华遗产》2021,(1):7-7
气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古人如何测风雨?请看甲骨文上的“天气承报”。雨过天晴,天边挂着一道彩虹。它如此漂亮,让人叹为观止。但是,殷商人却将其视作灾异。因为彩虹出现,雨就停了,这对求雨盼丰收的先民来说,可能会影响柜成丰歉。  相似文献   
999.
耿坤  戴莹 《文物天地》2023,(S1):38-46
“沉浸式”展览是近年国内外的热词,但多集中于当代艺术领域。在文物与博物馆领域,究竟如何实现沉浸互动,怎么进行叙事,怎样策划才不脱离博物馆的初心,是文博策展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江海奇幻游——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的多声部叙事方式、光影艺术创作重点、户外空间的沉浸手段、沉浸式新媒体技术运用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探讨,希望能对文博类沉浸式互动展览的策划有所启发,以吸引更多的策展人关注并实践沉浸式展览。  相似文献   
1000.
何德章 《历史研究》2022,(5):4-27+219
汉代与周边民族对举时出现的“汉人”,因蕴含强烈的政治意义,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成为魏晋时期“中国人”的称号。两晋十六国时期,“晋人”成为“中国人”的通称。北魏初年,出于否定“晋人”的需要,将较早置于统治下的“中州”人称作“汉人”。南北朝时期,“汉”一直是对“中州”人的他称,而非人们欣然接受的族称。至唐代,因应西域诸国在汉代以后长期将内地称为“汉地”等背景,律令中正式称唐民为“汉”,称周边各族为“蕃”。随着唐朝边疆的拓展,“蕃汉”使用日广,高、武时期以后,汉族族称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