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于学术界瞩目的宾组大字骨版刻辞,本首次指出,它们多数是占卜祭祷仪式上的用物而不是在这些骨版上进行占卜的记录。这意味着我们对殷墟甲骨刻辞取得了一种新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对某些刻辞材料的使用方法应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62.
王宇信 《南方文物》2012,(1):107-123
"随着甲骨学研究的深入,不仅要求甲骨文的材料要多,而且还要求材料要‘全’。所谓‘全’,就是把原来本是一版,残碎后著录在不同书中的甲骨缀合起来,使它们‘重聚一堂’"。"甲骨文经过缀合复原的处理,才能找出各辞之间的相互关系,恢复当时的卜辞文例等等,从而成为我们认识商代社会的  相似文献   
63.
从卜辞显示出来一些特征看,《合集》27880—《合集》28008之间有关"小臣某"的诸多卜辞可以排谱。排谱之后的卜辞反映的是商王调动马小臣与诸多小臣某抵御大方入侵的历史。卜辞中的"小臣某"都来自"某"国或"某"地;他们是"某"国或"某"地的军事首领。侧重于军事是殷墟卜辞中小臣某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64.
西周卜用甲骨的整制与钻凿形态有一定规律,甲骨刻辞的行款走向与之密切相关,对残碎甲骨的准确定位有助于正确判断刻辞行款的走向,有助于准确理解刻辞的内容。本文依据《周原甲骨文》与已经公布的其它遗址的材料,先从甲骨正背两面的特征作定位研究,然后分析刻辞行款走向的规律,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介绍了作者新缀合的五版甲骨,发现了新的同文卜辞,校正了前人字体分类中的错误,为十二版甲骨形态的确定提供了详实的论据,为商代田猎历史的复原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66.
殷墟出土卜辞中有"归"字,根据文献记载,巴东有归故城,归国的灭亡大约是春秋时期。本文便结合出土资料与文献记载,对卜辞"归"字作了考证与解释。  相似文献   
67.
青墩遗址发现的奇字及其对易学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振声《易经入门》新版“出版说明”中指出:“《易》的占卜方式的起源现在尚不清楚,最早者见于江苏海安县青墩遗址中的骨角和鹿角枝上。”“近年来的《易》学考古成果有二,即原始画卦符号的认读和马王堆帛书《易》的出土。在江苏海安县青墩遗址出土的骨角和鹿角枝,殷墟甲骨、周原甲骨、西周青铜器、湖北江陵天星观楚简上,有一种由6个数字组成的符号,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可识别的‘奇字’,1980年张政先生指出这些符号是原始的卦爻形式……”①该书提及青墩遗址发现的奇字及其在《易》学上的价值,可惜在内容上却没有反映。现对青墩遗址在考古…  相似文献   
68.
甲骨卜辞分为叙词、命辞、占辞和验辞四个部分,"王占曰"在甲骨卜辞中出现于占辞之中,而它也成为辨别命辞和占辞的坐标,"王占曰"之后,便是甲骨卜辞中商王问卜之事。因此,研究"王占曰"对于研究甲骨卜辞,尤其是问卜之事尤文重要。同时,从问卜情况也可以由此看出商王朝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9.
郭静云 《南方文物》2014,(4):104-110
前言 在商周时期,有很多商周以外的古国,与商周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其中应该不仅是中、小型国邦,也有非商周系统的大型国家存在。本文认为,甲骨金文中所见的“虎方”和“虚方”两国,应属于影响力较大的政权,但因在历史上绝传,导致我们现在难以确定其领土所在之处。本文拟从出土文献和遗物重新探讨这两国的地望,对他们的位置提出最有可能所在的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70.
殷墟花东H3卜辞中"迟弓、恒弓、疾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东>37版有"迟彝弓、恒弓、疾弓"三种不同的弓,它们分别相当于文献中的王、弧、唐、大、夹、庾之弓.它们使用于H3卜辞主人"子"在学射礼即将结束时.本文对"迟彝弓、恒弓、疾弓"三种不同弓的考证,不仅有助于深化H3卜辞研究,而且对商代、西周、春秋时期的射箭工具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