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篇
  免费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侯彦峰 《华夏考古》2021,(1):122-127
田野考古动物遗存采集是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受人为控制,本文着重讨论了采集过程、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旨在推进采集的规范化、科学性和完整度,为深入开展动物考古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102.
金寨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动物遗存1570件,全部为哺乳动物,可鉴定属种包括猪、梅花鹿、狗、牛和兔。猪和狗是先民饲养的家畜。可鉴定标本数和最小个体数构成都显示出猪是先民利用最多的动物。遗址猪群以家猪为主,死亡年龄结构显示出家猪饲养水平较高。家猪除了可以为先民提供肉食外,可能还具有其他特殊意义。先民依靠饲养家猪来获取主要的肉食资源,同时也狩猎少量野生动物来补充肉食资源。  相似文献   
103.
奥里米城址是辽金时期的城镇遗址,2015年城址内发掘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遗存,总数达868件。包括软体动物类、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类骨骼。对该城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个体及属种的统计分析,推测该城址居民的生业模式和当时城址周围的生态环境,为复原这一区域古代居民的生活图景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4.
观察哨     
《华夏地理》2006,(10):16-16
左撇子海螺 “左撇子海螺”在对付蟹类天敌时自有优势。大多数海螺的壳是沿着右旋螺线生长的.但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少数派长成了左撇子。也就是说.它们壳上的螺纹向左旋。这种奇怪的长相也给它们带来无尽好处。例如有一种馒头蟹以捕食蛾螺和芋螺为生。右钳上长有一颗“牙”,是用来撬开海螺壳的。而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这些螃蟹要撬开左旋海螺真是费尽周折。所以通常干脆不去招惹它们。尽管这种优势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国家旅游》2015,(2):28-37
那些远离城市的森林、海洋,是动物们的领地。对大多数人来说,那些独特的物种往往只是在画册或电视上一掠而过,像是存在于另外一个遥远的星球。而有一些执著而幸运的旅行者,真正深入了动物们的天地,展开了一段段非凡旅程,并乐于与世人分享他们关于大自然的一番领悟。  相似文献   
106.
六至十二世纪的东亚处于古代中国构建的宗藩体系中,国家间的往来伴随着各类动物的赠送,是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环节。这一时期,孔雀一方面得益于自身的外在特性,另一方面借助佛教东传,成为颇具宗教内涵的符号性动物,被视为动物赠送中的代表之一。以古代国家间的孔雀馈赠为线索,有助于帮助探究其在东亚各国关系中的政治地位、文化内涵,明晰当时的东亚国家外交特性。  相似文献   
107.
在许多史前遗址中,我们会将与文化遗存共存的大量其他遗物和遗迹看作是人类行为所致,比如将动物骨骼看作是人类狩猎或食用的庖厨垃圾。就像用静态方法分析器物工具一样,其实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考古遗址也一样,它们在发现时也早已处于被弃置状态,从被古人类栖居到被发掘出来的漫长岁月中,饱经地质、气候、生物和人类的种种动力作用,沧海桑田,早已是面目全非了。因此,单凭发掘过程中所获得的表面印象而做的结论,难免与遗址本来的面目有很大的出入。埋藏学和遗址形成过程研究,就是要把影响遗址和文化遗存堆积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区分开来,从而能比较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古人类的活动与行为方式。本文作者是最早提出遗址形成过程概念的美国考古学家,他认为一处考古遗址是由人类文化的和自然动力过程共同塑造的。自遗址形成阶段开始,文化动力和自然动力就无时不刻地对文化材料产生影响,它们决定了文化遗存保存下来的条件和机会,并直接影响到考古学家对它们的解读和古人行为复原。遗址形成过程,特别是遗址废弃后的扰动会导致考古记录呈现一种被扭曲的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图像,造成我们了解和重建过去的偏差。由于考古遗址的改造和扰动不存在有没有问题,而是程度大小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的考古记录向我们展示的并非是一种凝固的远古社会形态,而是受到破坏后的扰动状态。在本文中,作者对如何研究形成过程,分辨自然动力和文化动力提出了一些理论方法的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在考古发掘中分辨遗址形成过程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美国考古学家伍德和约翰逊指出,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对文化遗存和遗迹的关系以及它们和遗址自然迹象关系的准确辨认和判别,是我们这门学科的基础。如果我们误读了这些关系或对这些关系做出了错误的解释,那么我们就无法得出可信的考古学结论。  相似文献   
108.
梁永光摄影 《山茶》2010,(1):92-121
人们对传统药材、珍奇宠物及桌上佳肴的无尽需求,带动数十亿美元的贸易市场(或合法或非法),把森林、土地及海洋逐渐掏空。  相似文献   
109.
动物大迁徙     
《山茶》2010,(11):92-113
动物迁徙是件了不起的壮举;无数动物集体行动,尽管成功率极低,各种生灵却义无反顾,其准确的方向感令人吃惊。  相似文献   
110.
曹平 《收藏家》2010,(11):56-60
在新石器时代众多的玉器中,动物型玉器较常见。大多属于装饰品,也有的则作为礼仪玉上的纹饰出现。史前时期,由于生产水平很低,人们的智力开发也很有限,其思想意识尚处在一种混沌不清的状态,对世间的万物模糊不解,觉得神秘莫测。人们认为,动物同自己一样也有灵魂存在,其灵魂甚至可以上升为神灵。于是就产生了对动物的崇拜与信仰,对人类有益的动物也就成了动物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