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刘浩 《山茶》2009,(9):90-95
七月的江南虽是流火天气,但到了天目山,不由得人不神清气爽,那真是一片茫茫的“绿波海”,驱车盘山而上,摇下车窗——风声入耳,竹香扑鼻,满目葱郁触手可得,天目山自古“俯控吴越,狮蹲象踞,雄镇东南”。  相似文献   
972.
软国力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中,软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国建设面临的资源压力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势在必行,而生态文明的构建将搭起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平台,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使构建中国特色的软国力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973.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并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生态文明观的立足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的建设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74.
《黑龙江史志》2009,(12):F0003-F0003
铁力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交界处,行政区划面积6,444平方公里,人口38.7万。市辖四镇三乡,境内有四个国有森工企业和一户农垦企业。哈佳铁路、222国道从市区通过,距哈尔滨市210公里、伊春市120公里。近年来,铁力市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粮食主产县(市)、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四五”普法先进县(市)、  相似文献   
97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建设生态公园对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对提高区域经济的长期增长质量和提高社会生活福利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广州越秀公园仍存在地被单一而且部分林相老化、受外界负面影响严重、水体质量不理想、生态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加强管理,从完善公园的生态规划、绿化建设上做精品、加强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促进生态公园建设。  相似文献   
976.
明朝的灭亡引起了社会的反思,清初的拟话本就表现出明显的反思主题.作品对明朝的封建官僚品质、军事失利、朝廷用人以及动乱起因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批判了封建官僚既腐败又无能的失职行为和背忠弃节的投降态度,揭露了军事弊病;揭示出官逼民反才是各种动乱的起因.  相似文献   
977.
法国著名摄影家罗伯特·杜瓦诺以纪实摄影为主,他的创作最突出的特色有两点:一是多以选择特定前景来突出主体和深化主题;二是多以选择人物的神态和有趣味的情节来揭示人物的世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着力与读者在心灵上沟通而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978.
诺邓,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以北,是一个崇山峻岭环绕的非常边远偏僻的山村,即便在云南都少有人听说过。然而,正是这个偏远而沉寂多年,现在看来有些残破的山村,却有着颇为悠久和辉煌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979.
一、张坝四宝诠释生态文物内涵张坝桂圆林位于四川省泸州市长江南岸张坝景区办事处,距泸州中心城区7公里,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张坝因沱江、长江交汇冲阻,经年淤沙积石而成,坝长5公里多,宽1公里余。明朝中期,一张姓  相似文献   
980.
本文以清代黔东南地区农林产业在经济开发下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为论述对象 ,对影响农林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结构因素作深入分析 ,认为该地区局地范围内历史上形成的农林并重经济发展模式和土地利用方式不仅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 ,而且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其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形成的生态 -生产结构相对优化 ,有着进一步良性发展的潜力。但是由于影响农林生产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在深层次里存在着不合理性 ,使农林经济开发的良性运作缺乏必要保证 ,进而出现地方环境与社会恶性发展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