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曹保明 《中华遗产》2005,(3):134-139
人类的诸多文化,只有很少一部分被文字记载下来,更多更重要的部分是传承在人自身的生存形态上。这就是学者们常说的非物质文化,人类把对它的搜集形容为“采风”。  相似文献   
232.
裴恒高 《沧桑》2009,(5):241-242
本文将阎连科的《风雅颂》与钱钟书的《围城》进行比较分析,阐述了二者在深层内涵上的相似性。二者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色彩,对现代文明背景下的高级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人性异化进行了露骨的剖析,但其犀利与绝望之余仍不失生存的勇气与信心。  相似文献   
233.
一、前言 中国人自孔子立下文化纲常之后,基本上就是以儒家为民族生存发展的定向标竿。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一支特别且优秀的族群。在承平时代,客家人于其日常生活中,重文教、尊道德;在存亡危急之秋,则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本色。  相似文献   
234.
本期导读     
彭適凡 《南方文物》2009,(1):124-125
一.《西南亚磨制石器工具与狩猎采集者的生存:向农业过渡的含义》 在传统考古学研究中。常常将磨制石器的出现与农业革命或新石器时代的开始联系在一起。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考古发现和理论探索都表明,磨制石器的出现和使用远早于驯化植物的开始。而当前研究的视野也从将器物作为时代标志转向探究这些工具在人类生存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35.
秦汉时期基于神秘主义信仰的民间礼俗,导致"生子不举"和弃婴现象的频繁发生。贫穷,也是致使初生婴儿的生存权利受到严重侵害的主要社会原因。多种历史文化信息告诉我们,当时溺杀女婴的情形更为普遍。弃婴故事的发生和流传,是有一定的社会意识背景的。当时法律有禁止"杀子"的条文,却并不能真正禁绝相关现象。有的行政官员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得这种风习有所改变,其政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首先在于重视经济发展,促成民间富裕。  相似文献   
236.
李江 《南方文物》2007,(4):188-193
汉冶萍公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煤铁联合企业,在其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为解决企业资金严重匮乏的困难局面,维持企业生存、谋求企业发展,曾以发行股票的方式融通社会资金。汉冶萍公司的股票,真实记录了公司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浓缩了汉冶萍公司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237.
有一本油印的小册子,名为《藏獒的生存法则》。有人记下几条读后心得:1、对主人绝对忠诚,努力成为主人身上无法剥离的一个器官;2、永远只想着使命而不考虑自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238.
段继业 《攀登》2006,25(2):100-103
本文是为《青海农牧民的生活状态》一书所做的序,同时也是对青海农牧民的生存状态所做的一个概括。文章通过阐述关键词的方式,试图反映青海农牧民谋生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青海农牧民仍然很苦,但他们在艰难地求变。本文概括出来的关键词是:变迁、打工、牛羊育肥、做买卖、看病、孩子上学。这些关键词既集中反映了青海农牧民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基本上是大多数中国农民的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239.
《华夏人文地理》2006,(1):144-145
张福元告诉我他的父亲是镇上的最后一个老皮匠,我说去看看。随即方向盘一打,车子驶向一条小道,绕过一大片农田便直接进人的山脚下的村庄。前一天我们开车绕来绕去走了半天,始终进不了村,以至于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感觉到了北京后海的酒吧区,想看古镇的真面目而不得,那份沮丧真是难于言表。  相似文献   
240.
从悖论浅议人地关系中的人性内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叶岱夫 《人文地理》2005,20(2):124-128
从哲学意义上说,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的秘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从人的"二律背反"本性内涵的表现出发去探寻人与地的关系。在探讨和分析了人地关系中人性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从文化人与地的关系、人类自身的矛盾性、生存态度所决定的人性特征、忽略人性研究的严重后果等4个方面认知了人地关系中的人性内涵。最后在分析了技术与人性相互作用的前提下,指出了人性的本质内涵是内省式的"自己创造自己",而不是在对"地"的无限度索取中迷失自我,并提出人性内涵重新塑造和回归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