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根据汉籍史料和阿拉伯地理文献,区分了中外史料记述的不同,考辨了千泉、白水城和恭御城的方位。玄奘所言"千泉",当在今哈萨克斯坦的梅尔克;玄奘所言千泉与阿拉伯地理学家所记之千泉,并非指称同一地方。玄奘所记白水城与阿拉伯地理学家所记之白水城(Isfijab)不能相等同;玄奘所记"白水",似应"泉"字之讹,即为阿拉伯地理学家所记之千泉(Abarjaj);而玄奘所记"恭御城"是阿拉伯地理学家所记之白水城。  相似文献   
72.
上世纪初在澳门出现对妈阁庙与莲峰庙等明清官、公庙宇的现实性质和历史的全面篡改,是由侵占澳门后的澳葡政府的有关庙宇政策法令主导的。其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配合,则主要由一些葡萄牙学者用错误的方法加以论述证明。这种在现实中对澳门明清官、公庙宇实行的私有化运动,以及有关原始证据文物方面的销毁破坏和伪造传播新传说,乃至在学术研究中推出一系列篡改历史的论著,一直处于继续发展的趋势。因此,认识上述错误的来龙去脉,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3.
李真如 《神州》2012,(9):410-410
在课堂教学中如要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等,不能不加任何必要的指导和反馈,而只是单纯播放。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使其有机结合,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恰当组合,以保证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4.
砖瓦是北魏平城时期遗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工作,发现了大量制造精良的板瓦和筒瓦,其中尤以磨光瓦最具特色。文章对北魏平城时期多个遗址出土的板瓦和筒瓦进行归纳和分析,初步总结了北魏平城时期板瓦和筒瓦的特点。  相似文献   
75.
北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都城之一。其出土的建筑材料特征明显,规格较高,是研究这一时期建筑材料和考古断代研究的重要标准资料。本文以北魏洛阳城出土的建筑瓦当为主要对象,同时兼顾其他相关建筑瓦件,以考古发掘的建筑遗址分类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把握北魏洛阳城建筑瓦件的特点和异同,为城址的整体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6.
姜江 《旅游纵览》2014,(10):86-89
<正>时而热烈如火,时而温柔似水关于这个地方,我们先从名字讲起。做为越南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冲浪者的天堂,这个越南中南部的海边小镇有个乡土气息十足的男生名字——泥角,和一个柔美秀雅的女生名字——美奈。想来想去,还是叫她美奈吧,一个略带女性气质的名字足以柔化你的内心,重塑你的躯壳,使身心得到彻底的松弛。美奈是一个渔村小镇,坐落于距胡志明市东北约200公里的美奈半岛上,但是旅游意义上的美奈海滩则是指从Phan Thiet出发约10公里开始,并且经过美奈镇继续向北方延伸的总长约50公里的绵长海滩。这里椰风海浪,水清沙细,不  相似文献   
77.
<正>民国三年(1914年)七月,中国银行发行广东地名5元大洋"特别券"收换广东滥纸币,此事不少著作、文章都有记载。可"特别券"究系何种纸币?大多数著作、文章都未曾论及,少数文章虽曾述及、然距真相甚远。为填补中国银行纸币、民国纸币研究的这一空白,为揭开其神秘面纱、还其庐山真面貌,笔者不揣冒昧,对"特别券"的资料进行初步梳理。个人陋见、不当之处,请识  相似文献   
78.
晋南山麓平原地带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地表水资源:流量稳定的泉水和季节性的洪流。在龙祠周边,龙子祠泉是最重要的泉水资源,经过千余年的开发,于明代末年形成较为稳定的渠道系统和灌溉区域。在渠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面对发源于山间的洪流,引泉灌区通过避、堵、疏三种技术手段加以防治,并用规范化的制度体系予以保障。被引泉灌区视为隐患的洪流...  相似文献   
79.
陶文是指在陶制器皿、建筑材料等上面锲刻、戳印、书写的文字,具体包括普通陶器文字(陶器器皿及陶片上的文字)、砖文(砖刻文字)、瓦文(瓦当及一些瓦片上的文字).本文即是对汉代陶文出土、著录、研究等情况所做的综合梳理.  相似文献   
80.
冯卓慧 《南方文物》2011,(4):74-80,65,66
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铜制钟类乐器,盛行于商周时期。经考古发现的早期青铜镈,大多见于湘赣流域及其周边地区。这些铜镈的腔体两侧以及腔体兽面正中,大多设有扉棱。这些扉棱虽形态各异,但基本上都以虎纹或鸟纹为饰。根据作者的初步统计,设有扉棱或中脊的镈总计23套、33件,其中20件镈处于商末至西周中期,其余13件为编镈,那是西周以后的。本文讨论的所谓早期镈是指西周中期以前的20件镈。作者首先对早期镈即最早的商末江西新干镈到西周早、中期及至东周以后的鸟饰扉棱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揭示,次而对早期流行于湘江流域的四虎镈扉棱的虎饰与商晚四虎大铙和虎纹饶进行比较,指出这是同一类型在青铜器上的运用,并就铜器上的虎纹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阐述,指出它并非如王黼《宣和博古图》中所宣传的是为了节乐而防忧生,而应是与原始信仰和崇拜有关,将这些或写实、或神化的动物形象铸于器表,是人类内心的恐惧敬畏在现实世界的物化形式与精神寄托。在对四虎镈的比较和阐述基础上,作者更对四虎镈的形制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揭示。粗观四虎镈,大小相近,甚至经过测音的三件形体相近的四虎镈的音高也相近,然而细而观之,细微差别众多,如兽面形象不一,枚数与枚形各异,甚至扁身虎纹和虎尾样式也差别明显。在大约相同的区域内,这种细微差异,过去的研究者也曾注意到,但一般都作为非主流现象而忽略不计,仍都看成是同一时代的铸品,但本文作者却认为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极有可能是历史演变造成的,是设计制造与享用者自身的审美观念发生转变的结果。为了更证实这一观点,作者还特别通过对六件四虎镈腔体的分析,揭示出镈腔体的演变是经历了从椭圆形腔与圆角方形腔向合瓦形腔的转变,并最终定型于更加符合声学需要的合瓦形的腔体。并指出这一转变,绝非成于一朝一夕之间,是伴随着古人对镈音乐表现能力逐渐增强的一个长期的过程,故这六件四虎镈应同属湘水地区不同时代的产物。商周青铜礼乐器种类甚多,对某一类礼乐器进行宏观研究,还时有所见,而对某一类礼乐器的局部特征如此文对"镈"这种乐器的扉棱特征进行微观研究,至今似甚少见,这是当今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向纵深发展的表征,尽管有的问题尚可进一步讨论,但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认识,不仅对"镈"这种礼乐器,就是对中国南方地区青铜器的研究无疑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