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陈炜 《神州》2014,(8):65-65
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基础、传统教学等和学生考核、考工以及实习、就业等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希望实行从推行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入手改革传统教学按章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点集合成每个项目教学模块,实行分项目教学和考核。  相似文献   
42.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理"在各个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从宋儒开始,"理"这一概念被确立了至上的地位,与"天"连用,到朱熹集大成,"天之理"成为了主宰宇宙的最高权威。王阳明的心学虽将"理"纳入"心"中,但这一概念仍具有先验的性质。直到明代中后期乃至明末清初,由于明清易代、传教士东来等原因,使"理"的内涵由先验的"天之理"转变为"物之理",即自然规律,同时认识"理"的方法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刘献廷的理观正是这种"物之理",其内涵和穷理的方法都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3.
在《反分裂国家法》酝酿、立法、颁行的过程中,华侨华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华侨华人早就有以立法遏制"台独"的倡议,并向温家宝总理提议,成为酝酿《反分裂国家法》的重要来源;《反分裂国家法》立法程序启动后,华侨华人统一认识,积极献言献策,力正视听,并见证了此法通过的历史时刻;《反分裂国家法》颁行后,华侨华人广泛拥护,对"台独"等各种分裂分子的行径进行了抨击,对华社①的不同意见进行交流,促进了国际社会和华社对此法的认同。  相似文献   
44.
45.
从表面看,桐城派与汉学家的矛盾似乎起于个人恩怨,但从本质分析,学术分歧才是两者交恶的根本原因。晚清以降,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危机,汉宋学兼综会通成为当时学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桐城派出于现实的而非学术的原因,顺应了汉宋兼采的学术大势。  相似文献   
46.
《大清一统志》曾经先后三次纂修,乾隆二十九年开始的第二次纂修,其主要目的就是修纂《大清一统志》之西域新疆统部。此部在编纂方式上继承初修本其他统部的体例并有创新,内容记载丰富,对研究清代新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族状况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47.
帅立功   《广西文史》2006,(3):46-49
敬爱的父亲帅础坚去世时我正在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三年级就读。39年过去了,全家最小的我已步入耳顺之年。每每想起父亲生前的谆谆教导,从不理解到逐渐理解,再到理解,有着不尽的思念和回忆。  相似文献   
48.
六世班禅在京朝觐期间与汉传佛教贤首宗代表人物达天通理进行了会晤,此为清代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作者以藏文版《六世班禅传》与《三世章嘉传》为中心,结合新发现的汉文史料考证认为,二者会晤缘起于六世班禅为深入了解汉传佛教而临时起意,时间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初六日,地点是觉生寺,内容为二者在章嘉国师翻译辅助下就佛事科仪等进行的简单交流,直接成果为九月二十七日达天通理获赐"阐教禅师"尊号。  相似文献   
49.
全面抗战爆发后,各地的修志一度趋于停滞,而在此物力维艰之际,余正东、黎锦熙等人仍然坚持修志。修志这一行为在抗战这一环境中显得意义尤为明显。州县是人人生活的基本空间,也是地方官、家族、乡绅、普通民众互动的场域,在这个场域内的人凭借着共同的记忆产生归属感。方志本身也具有政统属性,而修志者凭借着书写的权力强化了政权的存在。修志传统不仅包括对过去的传承还包括对文化的延续,这在外敌入侵的当时显得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50.
11世纪七八十年代 ,北宋逐渐形成一个介于国家 (皇权 )与民众(个人 )之间的士绅阶层 ,他们以思想与国家分庭抗礼 ,以文化权力抵消着政治权力 ,试图使文化重心与政治中心取得平衡。而这种文化权力为了与政治权力对抗 ,逐渐建构了一种超越一切甚至是皇权之上的“理” ,作为批评政治的理论根据。他们用重新叙述和解释过的“道统”说、“性情”说以及新的经典 ,建构一种高调的道德理想主义与温和的文化保守主义思路 ,这就是后来理学兴起的基本背景。由于在位官僚与赋闲官僚的趋向不同 ,现实策略与文化理想的思路矛盾 ,使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统”与“道统”、“师”与“吏”、政治重心与文化重心的分离和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