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为探究乾隆时期清宫内檐装修用掐丝珐琅与铜鎏金构件制造的传统工艺及其科学性,本研究采用金相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对故宫符望阁建筑内檐装修用掐丝珐琅和铜鎏金构件的金属部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掐丝珐琅构件的金属部分使用纯铜材料焊接而成,所用焊料为不同配比的Cu-Zn-Sn合金,而铜鎏金构件使用黄铜材料铸造而成,并在表面錾刻出纹饰,这两类构件金属部分表面都曾进行过传统鎏金处理.依据以上分析总结出的这两类构件的制造方法与流程,与文献或相关研究记录的清代传统技术相符,还可为进一步的保护工作提供一手的资料与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2.
林晨雷 《收藏家》2024,(1):56-69
本文回溯清三代御窑瓷胎画珐琅与瓷胎洋彩烧造历史,并通过对清宫档案的爬梳,补充乾隆中期以后至清末的珐琅瓷器烧造情况,以展现17世纪至19世纪北京、景德镇和广东等地对于西方画珐琅技术的模仿、融合直至中国化的艰辛历程。本文亦从款识等方面着手,试图厘清代瓷胎画珐琅与瓷胎洋彩、粉彩、广彩之间的区别,提出四者名称概念不宜混用,应将粉彩概念限定在景德镇民窑范畴。  相似文献   
23.
分析了康熙的瓷胎画珐琅款式,首次提出了“年款的激励效应”这一命题,这是理解我国明清御窑本质意义的一个崭新角度。  相似文献   
24.
商品信息     
《华夏人文地理》2006,(4):152-152
JACK&JONES 2006春夏流行趋势;Classic PrinceⅡ经典双时计腕表;烈日再见 白皙再现;影随心动 情系永恒。  相似文献   
25.
黄建军 《收藏家》2004,(6):12-17
(一) 珐琅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它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秣地区,故人们将此地的音译称呼这一工艺。珐琅器干12世纪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珐琅工艺技法则在元代后期传入我国。按我国的传统,附着在陶或瓷胎上的玻璃质称为釉,而用于瓦片建材上者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则称为珐琅釉。玻璃、瓷釉、琉璃和珐琅釉原料大同小异,主要的成份都是硅酸盐类。惟后三者需与不同材质的胎体结合,因此在制作技术上要兼顾釉与胎两者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26.
屏风是一种实用室内陈设品,属于家具的一种,它的主要功能是挡风寒和起间隔作用,同时也有装饰的作用,所以从古至今大殿和客厅内一般均设有各种屏风。  相似文献   
27.
客家传统服饰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燕 《广东史志》2002,(3):63-63,68
由于历史的原因,客家人从中原长途跋涉,一路披荆斩棘,拓荒创业,来到闽西、赣南、粤东广大家乡僻壤定居,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必须简易、方便、实用、可行,在服饰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8.
高晓然 《收藏家》2015,(2):19-26
壁瓶,又称挂瓶、轿瓶,多为尊、瓶、壶、罐等器的一半缩样制作而成,前面凸起,背面平坦有凹槽及圆孔以便悬挂。壁瓶主要用于插花,作为居室内外的装饰。从现有资料来看,唐代时已出现陶瓷壁瓶的雏形,但主要是作为一种盛水或酒的器具。宋代壁瓶基本定型,并具备了悬挂  相似文献   
29.
紫禁城多个建筑的盘龙藻井中均悬有轩辕镜,但对轩辕镜的分析研究却很少。本研究采用多种仪器方法,对故宫万春亭藻井轩辕镜和画珐琅葫芦等配件进行了分析。万春亭轩辕镜的分析结果表明,轩辕镜玻璃基体为钾-铅玻璃,镀层采用了锡汞齐技术,生产时间晚于17世纪末;画珐琅葫芦配件的分析结果表明,画珐琅白色底釉组成与"玻璃白"原料相近,不同颜色珐琅釉基体均为钾-铅玻璃,黄色釉中铅锡黄同时发挥着色与乳浊的作用,蓝色釉为砷酸铅乳浊,胭脂红色为金红发色,棕色勾线呈色物质为赤铁矿。画珐琅釉料大部分经过预熔处理,绘制时按照白色底釉、棕色线条、其他色釉的顺序施加,最后烧制而成。  相似文献   
30.
王崇齐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4):40-54+109-110
清代的珐琅彩,在康熙与雍正两朝皇帝的研创推展下,于乾隆朝得以集前朝之大成,极致发展。铜胎、瓷胎、玻璃胎等珐琅彩,此时都呈现出华丽精致的样貌。随着文献史料与实物的整理公布,乾隆朝宫廷和地方的互动不断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区辨作品来自于中央或地方,既是根本,也是激发更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以乾隆朝铜胎画珐琅而言,学界已能从作品的风格和款识,分辨其制作地。然而,故宫博物院所藏"胡思明"款鼻烟盒的产地与制作脉络,似乎与前述研究成果略有扞格。本文以为,细致讨论现有的区辨指标,从风格和制作传统两方面来扩大其解释效度,当有机会将"胡思明"款鼻烟盒纳入现有的解释脉络,使中央、地方风格交流的面貌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