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9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望子成龙加上社会竞争意识的强化,让年轻的父母习惯于用最优秀的做榜样来约束孩子的思想和行动。殊不知,脱离孩子的个体实际,过分强求比对,只会让孩子失去信心。本文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善于反思,边育儿边探索的精神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42.
浙江省博物馆免费开放启示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早在2004年,浙江省博物馆就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率先实行常年免费开放,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免费开放四年来的历程,并得出了六点启示。  相似文献   
43.
对于1930年代因"读经"而引发的争论,仅从政治思想斗争及国民党寻求统治的合法性而展开研究是不够的.争论的背景和相关论述表明,它更主要是立足于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立足于对传统文化与现实政治、社会生活、文化建设等相关联系的多种认识.  相似文献   
44.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对这个时期改革开放各项体制的研究,无疑是中共党史研究中分量既重而研究又比较薄弱的部分。由于关于这个时期的研究论著很多,涉及面非常广(多数不是史学论著,而是从现实需要出发的研究论著,但对历史又有所涉及),加上这24年毕竟离我们太近,有些事情还看不清楚。因此,本文仅就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作一点介绍,遗漏和错误恐怕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5.
新疆历史纵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对新疆历史研究做了宏观探讨,认为研究新疆历史首先要站在历史的脊梁上观察历史,既要了解我们先辈对新疆的开拓和开发,也要了解前人对新疆的探索和研究;众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新疆的历史和新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们认识新疆历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历代王朝对新疆的治理,新疆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园而不是哪一个民族的家园,多种宗教在碰撞中并存,多元化的共存、交融与互补,屯垦戍边的历史与现实证明了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构成了新疆历史发展的五个基本问题;以往了解历史是为了研究历史,现在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状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我们研究新疆历史应该注意到的。  相似文献   
46.
本刊2001年第三期刊载的《(平南传)——贵州建省以来的第一部历史小说》一文,介绍了《平南传》一书的故事梗概、创作年代及主要思想,评论了其艺术特色,在社会上有一定反响。近期,获《平南传》传主后裔、旅居台湾的张嘉森先生寄赠他在台湾点注出版的《平南传》一书,附注资料丰富,在征得张嘉森先生的同意后,我们特刊载其点注说明一文,以便广大读者了解贵州第一部历史小说的更多情况,并为研究者提供新的资料。另,题目为本刊所加。  相似文献   
47.
设《精神文明建设志》在首届新方志中并不多,《梧州市志》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设专章记述,并取得了成功,其表现为:给精神文明建设一定地位;分3节7目记载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反映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这种做法也给第二届修志一个有益的启示:明确地、坚定地设立《精神文明建设志》。  相似文献   
48.
方志工作不能拘泥于以往的单一方式 ,走过去的“马路”,而要凭借各种先进信息传播渠道 ,走信息的“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49.
通过以翔实的统计数据描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的新成就,说明了近几年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实践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内在一致性及对今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0.
《山茶》2010,(8):12-13
《又到菌子成熟时》让我不禁想起少年时在故乡捡菌子的过往。如今我已有十多年没有体会过捡菌子的乐趣,也没有品尝过故乡山中菌子的美妙滋味。进入城市后的我尝试过无数种菌子.却始终找不回野生菌的味道。不过表弟表妹们似乎对捡菌子完全“不来电”.他们虽然长在乡村.但其实已经远离了土地。父辈们的外出以及社会现实的逼迫.使得没有人再关心关于土地的一切.乡村已成为一种需要急于逃脱的贫瘠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