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尹湛纳希(1837——1892),汉名宝衡山,字润亭。是土默特左翼旗人,即今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下府乡。是蒙古族文学的开创者,是蒙汉文化交流的先驱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尹湛纳希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第二十八代嫡孙,出生于土默特一个世袭四等台吉的家庭。其父旺亲巴勒文武兼备,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将领,鸦片战争期间,曾率领蒙古骑兵英勇抗击英侵略者。旺亲巴勒同时还是一位学养丰厚的史学家,是当时默南一带最大的藏书家,曾撰写《大元勃兴青史演义》前八章。尹湛纳希的长兄古拉兰萨、五兄贡纳楚克、六兄嵩威丹精,都是诗人…  相似文献   
22.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刘伯华先生的作品——《独闯金三角》的。一种激动与振奋的心情即使在掩卷之后也久久未能平静。  相似文献   
23.
自然主义作为19世纪后半期重要的文艺思潮,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自然主义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以其描述内容的真实客观性使文学从理想主义的藩篱中解脱出来,开启了一代新风;另一方面,又因其对人的生物性以及遗传、环境决定作用的过分强调使这种文学理论对人的社会性和主观能动性认识不足,进而失去了文学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元代山东诗人共有126位,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泰安、济南、济宁、菏泽等地,总体上呈现从西到东递减的趋势,与自然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在时间分布上多集中在元中期与后期两个时期,与元诗发展的趋势相同。大蒙古国时期的山东诗人虽然数量有限,但对朝政与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元代山东诗人中值得注意的是东平诗人群与全真教诗人群,体现出地域文化的影响。山东诗人参与很多赠答唱和与同题集咏活动,他们的西域纪行诗和上京纪行诗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25.
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多在书院讲学,他们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家训诗,是南宋家训诗创作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家训诗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为:讲学、家教皆可;表现爱国主义情怀;表达理学教育观念;表达作者本人的理学思想;表达亲情五个方面.在文学特征上,主要表现为说理大于表情、“质木无文”与以“理”为审美主体.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从陶渊明的“新自然观”出发,从思想、文学评论的角度来探讨其思想中的否定性特征.指出其否定性存在于文学主体和内容之间彼此背离的关系.虽然陶渊明的作品歌颂自然状态,在风格上被视为“笃意真古”的代表.但是他的“古”是建立在“以今观古”的视角中得以形成的,不同于传统的“自然”视角.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对陶渊明的文学创作进行了...  相似文献   
27.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爱德华·W·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提出了在西方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与“先进的西方”相对的“落后的东方”,也就是所谓的“东方学”式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它在西方国家以东方国家为对象大力推进殖民政策的过程中,已成为一种霸权话语。日本是一个东方国家,但是它在比西方国家落后几十年的状态下学习西方,并发展到以中国大陆为主要对象推进殖民政策。从日本近代文学家当时关于中国的言论当中也可以看出有类似于萨义德提出的“东方学”的思维方式。因篇幅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借鉴萨义德在《东方学》里所提出的观点,重点围绕芥川龙之介这位作家,深入探讨他对中国的一些言论。  相似文献   
28.
王中忱 《日本学论坛》2002,17(3):127-132
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开得轰轰烈烈但现在已经被文学史叙述遗忘的亚非作家会议为研究对象,追溯战后中国,日本作家在和亚非新兴的独立国家的文学接近的同时,突破分别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在反对新殖民主义的旗帜下获得广泛开展文学交流基础的历史过程,也对当时中日两国作家出于现实斗争策略考虑,共同回避对近代日本殖民主义历史的反省的时代局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9.
陈娟 《环球人物》2020,(2):81-85
在首部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中,她讲述了自己57年来走遍735座洞窟,守护、延续敦煌生命的故事1962年初,报告文学《祁连山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故事的主人公叫尚达,在巴黎学了10年油画,偶然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看到一部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画册,为之震撼,之后毅然回国,奔赴敦煌,投身莫高窟的保护、临摹和研究,历经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一直守在那里。尚达的原型就是常书鸿先生,1943年到敦煌,次年创办敦煌艺术研究所。  相似文献   
30.
王琨  马人杰  刘红  郑胜娜  邢超  尹博才 《神州》2014,(9):116-116
<正>诗歌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其语言之精炼,语汇之丰富,表达形势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学英文而不懂英文诗歌,从审美角度看是个遗憾,从语言学习角度看,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如果读一点英文诗,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入本主义精神,丰富他们的审美能力,还能使他们的英语更上一层楼,改变英语枯燥难学的偏见,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英语诗歌美则美矣,但对于学生们来说,太过幽远深邃,晦涩难懂。本文通过结合诗歌的音韵、文辞、意象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