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藤井省三《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构建了从鲁迅到村上春树再到王家卫的影响链条,详尽分析概括了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的一些规律性阅读现象。如此宽阔的视野与实精神证,对认识当代人阅读文学的缘由、心态和意义极具启发性。文学所关注的乃是人之心灵,所呼唤的是人的自省,正如村上春树的作品虽然常常被消费社会所利用,但其精神实质却依然是生活在消费社会中的人们强大的反思力量。  相似文献   
152.
钟敬文强调从多学科视角研究民间文学,该观点得到了民间文学界的普遍响应。从多学科视角展开研究是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个特色。作家文学研究也不排除多学科视角,但是,任何文学批评形态都必须在审美批评的通领之下。而民间文学可以从任何一个学科的视角去单独展开研究,或从某几个学科的视角去进行研究,而不一定要在审美视角的主导之下。研究民间文学的多学科视角主要指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伦理学、语言学及文艺学等学科视角。  相似文献   
153.
马化福 《文史天地》2009,(12):45-48
稍有一点文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苏轼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一位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是一位全才,诗文词赋无所不精,音乐书画无所不能。他的诗民间都有“韩潮苏海”的说法,意思是说:韩愈的诗如钱塘潮水,苏东坡的诗像大海一样宽广。他的文正如他自己所说:“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挥洒自如,  相似文献   
154.
史文随笔     
与《诗经》同时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显示出中国文学和中国古代强大的艺术叙事和记事能力的文学样式是中国独有的文史.即以完整而有条理的、构思严密的文字——散文的形式.以文学形象化的语言,翔实而生动地记叙下来的历史文学作品,相对于“史诗”,它们或许可以被称作“史文”。我们之所以将这含有特殊意义的“史文”与“史诗”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无论从产生的历史阶段、实际内容和社会影响、文学价值来看.地位和意义至少是相当的。它们实际上就是中国汉民族的“史诗”.不过因为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它们未以诗的形式来表达和流传.  相似文献   
155.
1923年,一个来自遥远边城的外省青年怀揣着青春梦想以及对文学的满腔热忱奔京城而来。当他夹着铺盖从前门车站走下火车时,立刻被眼前豁然开朗的城市所吸引,于是他站在月台上说了一句:“我是来征服你的。”  相似文献   
156.
用成语“一触即发”来形容机关也很合适。所谓机关,就是一种微小的机巧装置,具有控制功能,只要你一触碰它,事物就会发生变化。比如机关枪上的扳机,枪手一扣动它,子弹就会连射出来。正是“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157.
客家山歌是客家下层民众在山野间即兴唱出的原汁原味的民歌,被誉为客家文学的明珠。客家地区自古以来就盛行山歌,客家人通过唱山歌来反映他们的劳动生活、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男女爱情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58.
赖赛飞 《古今谈》2009,(4):66-68
故宫足够大,也足够挤。散客、团队,单看导游已经多如过江之鲫。他们另立山头,各自为政,一直在滔滔不绝。他们的介绍里,充满了繁文缛节,仿佛托举着一领三镶九滚龙凤呈祥花团锦簇的大衫,祖传的,正一针一线指给人细看,穿大衫的主人却早已金蝉脱壳。这个效果,叫人以为那段时间里,文明得了严重的分裂症,形式这张皮被拎着一路狂奔,本质却赖在后头。  相似文献   
159.
水调歌头     
姚凛 《广西文史》2009,(4):26-26
已丑中秋午夜,独坐阳台赏月。默诵东坡先生《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颇有感悟。乃步苏词原韵,试填一首,以记所忆所思。  相似文献   
160.
论《邶》、《鄘》、《卫》三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拟在充分吸取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新的献资料,对《邶风》、《鄘风》与《卫风》的地域、时代、题旨、特色与影响等,作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