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355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人各有异     
《人物》2018,(1):2-2
  相似文献   
12.
13.
打骂?冷暴力?偏心?近年虐童事件不断被报道,加上各种负面新闻的渲染,园所也时常有幼师责骂孩子、乱用药、收礼的传闻,幼师在一段时间内似乎被"恶魔"化。随着家长的维权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误解逐渐升级,不少家长开始担忧自己孩子在园的情况,总觉得孩子在园里会遭遇老师的不公平待遇,甚至打骂。而那些为一群小毛头操碎心的老师们,只能哑口无言,黯然神伤。本期,我们走进幼师,倾听她们的故事,她们的内心。  相似文献   
14.
正每当经过绿油油的草丛边,看到一群蚂蚁在成群结队的搬粮食,便想起那个令我悔恨的下午。为了一群蚂蚁我坐立不安了好几天,这到底为什么呢?让我来讲给大家听吧。一天放学,我独自走在回家的小路上,经过一片草丛,看到一群蚂蚁在忙碌地准备着过冬的粮食。我出于好奇便观看起来,过了几分钟一时觉得手痒痒,便拿来一根树枝阻挡蚂蚁们的路,而机灵的"领头蚂蚁"好像发了指令一样,一起往后走,只见它们四个蚂蚁才背一个玉米粒。由于蚂蚁较多,所以容易分散,我拿来一块石头砸向  相似文献   
15.
石觐萍 《神州》2013,(6):12-12
相信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中一位处于那个时期艺术巅峰的人物——米开朗基罗;更是让古往今来的文人逸士穷尽词藻。对于他的溢美之词可谓是绵延了500多年的历史长河……在此,我只想从我的角度去谈一谈对米开朗基罗的认识。首先,这个标题看起来似乎和我文章的主题相去甚远,但在我看来米开朗基罗之所以能够成就让人难以企及的巅峰艺术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虚荣"。辞典上简单的表述了这个颇具深意的词汇"虚荣:表面上  相似文献   
16.
贺江 《神州》2012,(6):45-49,44
天边缥缈奇峰,曾是我旧时家处。拂袖去来,软尘初踏,蒙城西住。短锄栽花,长诗佐酒,几回凝伫。惯裂笛吹云,高歌散雾,振衣上、千岩树。莫学新声后主,恐词仙、笑侬何苦。摘斗移星,惊沙落月,辟开云路。蓬岛旧游,员峤新境,从头飞渡。且笔泻西江,文翻北海,唤神龙舞。——梁羽生《水龙吟》  相似文献   
17.
陈乐 《文物春秋》2015,(1):61-64
数字技术、新媒体应用可以使博物馆无处不在,这就是博物馆泛在性理念。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近几年所做的探索为例,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新媒体等手段为观众打造以人为本的学习型平台,从而发展出新的博物馆模式和相应的交互手段所做出的尝试。泛在性博物馆架起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改变了博物馆以往庄严肃穆、清冷高峻的形象,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感到亲近,让进入博物馆的观众不单单是到此一游,还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并愿意再次走进来,进而逐渐把逛博物馆变成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18.
对故乡的感觉,不论离开多久甚至不再回去,都一直存在。我佩服那些有抱负的人,他们与故乡决裂,冒险开拓,并看不起平凡。但我并不嫉妒他们。我的故乡,那里的生活,那里的一切平凡事物,都是我生命的源泉。对我而言,一个人能真实描绘出对故乡的爱,必定述说着凡人和天使的共同语言。缺乏这份爱,他便只是会出声的电子琴。故乡是一个人的起源地。他对食物的口味,对风景的喜好,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基本都是在故乡形成的。这些不是不可以改变,但终其一生,都会保留在他的身体里。大年初四,我在出生的小镇漫游,在熟悉的方言喧哗中,忽然闻  相似文献   
19.
田恬 《世界遗产》2015,(3):118-123,10
哈瓦那是那种看一眼就不能忘掉的城市,它就像上了色的废墟,在断壁残垣中散发着别样的生活气息。走在世界各地的城市里,尤其是欧洲,时不时地会发出这里好像那里的感叹,而哈瓦那,竟然让我找不到一个与其相似的城市。几百年来,它经历了繁华与萧条,就这样遗世独立地存在着。时至今日,走在哈瓦那的老城区,仍能感受到历史留下的印记以及它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董为民在《南京大屠杀时期美日间的外交折冲:以“阿利森事件”为中心》一文中指出:南京大屠杀期间,美国外交官阿利森在调查日军侵入美国产业拖走中国妇女强奸的罪行时,遭到日军士兵的殴打。美国政府就此向日方施加压力,驻南京日军在来自东京的命令下,向阿利森道歉,并将涉事官兵提交军法会议,事件得以解决。然而,在“阿利森事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