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房产契约是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产权确立及移转过程中形成的凭证性文书。南昌干氏家族作为清代初期通过科举兴起的簪缨之家,在兴盛阶段建造豪华府第,形成著名的"干家大屋"。但是,当家族中的精英凋零之后,干氏家族也开始衰败,靠变卖房产度日。随着晚清和民国时局的变动,干氏家族最终将庞大的房产售卖殆尽,家族也随之彻底沦落。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博物馆藏契约文书中,有数十张清代、民国时期南昌城区内房产契约文书。光绪二十三年《李世恩堂杜卖店屋契》揭示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家族对官地的开发与利用;同治至民国时期凤凰坡店屋卖契,反映出商业家族的兴衰与城市面貌的变迁;道光至民国时期的干氏家族杜卖店房契折射出居住于干家大屋的干氏家族的兴衰之路。这些店房宅契见证了清代至民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南昌城市与家族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魏書》列傳的家譜要素早已引起學界注意,但對《魏書》列傳編排在時代上的混亂則鮮有論者。魏收以前的紀傳體國史主要由李彪、崔光相承編纂,記載内容至少應至宣武時期,各卷人物編次原則是先依時代爲斷,再以事類相從。而魏收加入另一標準,即以家族爲傳,使《魏書》列傳編排呈現混亂局面。通過今本《魏書》中十卷左右即出現一次的"降臣傳",確認了早期國史列傳的年代框架,與此時代不合者則是魏收改作所致。  相似文献   
15.
宣平王夫人张氏墓志发现于河北宣化。志石保存完整,刻工精湛。志文为明代书法家吴宽所书,有一定的书法研究价值。墓志内容记录了明代宣平王朱永及夫人张氏的家族历史,对研究明代宣化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得姓始祖太子晋,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约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8年,寿不过十八岁。据史籍谱牒记载,“太原王氏”奉2500多年前的周灵王太子晋(前565-前548年)为始祖。其子宗敬后担任司徒,时人号日王家,因以为氏,之后历代相传,“王”也就演变成为他及其子孙后代的姓氏。在山西太原晋祠修建的“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  相似文献   
17.
从福建《螺江陈氏家谱》来看,疾病与医疗贯穿陈氏家族史始终。面对疾病,陈氏族人及其亲朋好友往往将病患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境况中加以认识而非一味追究医学上的解释,具有强烈的人文性;陈氏族人应对疾病的方式主要有割股疗亲、诉诸超自然力量、求助于医生和药物等,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但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和高下之别。当把病因认识、疾病应对放在文本叙事的整体语境中进行解读时,我们会发现福建《螺江陈氏家谱》这一文本中的病患叙事隐藏着陈氏家族彰显儒家价值观念与强化家族文化认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1959年至今,丽水通济堰周围山地陆续发现一批南宋重要历史人物何澹家族墓及圹志。圹志与传世文献、史传及宗谱,共同构成了了解何澹家世的基本材料,丰富了对何澹及其家族的综合观察。从何澹家族墓的分布情况,可以辨析何澹主修丽水通济堰功绩的背后隐藏着的功利关系。  相似文献   
19.
被建筑家罗暂文称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是美丽而独特的。在最中国的园林里面,不时与西洋风邂逅:西洋玻璃,欧式壁炉,拱形门洞,百叶门窗…“这座独特园林的主人,却不是晚清改革的急先锋,而是追求传统理想的隐士。他们在中西台璧的扬州园林里,朝朝暮暮地生活,变得既坚持又变通。  相似文献   
20.
按照唐人柳芳《姓系论》的解释,京兆杜氏属关中郡姓,长安为唐代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杜氏在中央化、官僚化过程中不必像其他士族为科举仕宦而大规模迁徙,其在长安及附近地区的居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