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国防部副部长、总军械部部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王树声大将诞辰100周年之际,经中央军委批准、由军事科学院编辑出版《王树声纪念文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军事科学院邀我为《王树声纪念文集》作序,我愿藉此机会表达对王树声老首长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2.
胡继成 《神州》2008,(1):40-43
1949年5月,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先后派遣匪首汪宪、樊迅等人,携带电台潜入大别山、搜罗惯匪,组织土匪武装,空投武器弹药,成立"华中剿总豫鄂皖边区人民自卫军总司令部"。汪宪任中将总司令兼"豫鄂皖边行政委员会主任",袁成英任副总司令,樊迅任参谋长。将原有反动武装改编为14个支队共18个自卫团,以安徽金寨为中心,设  相似文献   
13.
云龙 《炎黄春秋》2002,(2):40-41
王树声的警卫员何福圣,绰号崽哥,家住河南光山县仁和集。何福圣10岁那年,父亲决定让他拜武林高手邱固元为师,随邱学习武艺。邱固元师承僧门高手,拳脚器械无一不通,内功更是十分了得,曾在一个赶集日里当街一拳打死一头疯牛而名声大噪,所以就连这一带的悍匪都对他畏惧三分。能跟这样的武师学艺,何福圣自然高兴异常。师父对徒弟要求很严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懈怠。在邱固元手下足足学了七年功夫的何福圣,已长成高大壮实的小伙子,而且功夫在师兄弟中也算得佼佼者。  相似文献   
14.
王树声(1905-1974),原名王宏信,开国十大将之一.1926年参加革命,从红军支队长一直干到军区司令,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15.
向守志 《神州》2008,(1):28-29
王树声同志是我们崇敬、爱戴的老首长。他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带领我们勇征善战的高大身影、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却经常在我的脑海里闪现。他是功勋卓著的战将,是威震敌胆的英雄,他永远是我们光辉的榜样,学习的楷模。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是徐向前总指挥、陈昌浩政委和王树声副总指挥等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于1933年10月19日解放了我的家乡——四川宣汉县城,建立了县、区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16.
王定烈 《神州》2008,(1):36-39
王树声同志是我们红四方面军的老首长。他早就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贡献。我当时在红三十三军二九五团(后为红五军四十三团)任文书,是一名普通战士。虽然我俩战斗岗位不同,但却共同走过了西路军悲壮的历程和"中原突围"那一艰苦的战斗岁月。1936年10月,长征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省会宁会合后,红四方  相似文献   
17.
蒋顺学 《神州》2008,(1):44-45
王树声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高级将领。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无论遇到任何艰难曲折,都矢志不移,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他既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将,又是军事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领导者,他为新中国的诞生和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王树声大将是1959年  相似文献   
18.
王四毛 《神州》2008,(1):56-59
对父亲的思念,藏在我心里的最深处,是我永远不愿任何人去打搅的地方。我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深深的慈父之爱却永远在我心中。1974年1月7日,那天,爸爸还没有到69岁生日,我还没有到19岁生日,爸爸就走了,永远地走了。从此,带走了我心中那父爱的一片阳光。  相似文献   
19.
齐吉树 《神州》2008,(1):60-63
我给王树声将军当警卫员1940年3月,太行山区还是春寒料峭的早春时节,一天,三十团政委张国传把我叫到团部,笑着对我说:"小鬼,王树声副司令员看上你啦,要调你给他当警卫员。同时,还要调通信班的6名战士携带武器到司令部工作。小鬼,能到司令部工作,这是咱全团的光荣,这是首长对你的信任,你应该感到高兴,把工作干好,为我们全团争光。""我知道这是首长对我的信任,我从内心是感动的。可是,  相似文献   
20.
温敏 《纵横》2011,(11):9-13
初识王树声大将是在60余年前。虽说时过境迁人逝消,但在我的眼前时常浮现的仍是那并未远去的血与火的洗礼……“倒地运动”初相见 1942年至1943年底的豫西一带,由于饱受水、旱、蝗、汤(汤恩伯)之灾,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更加之日寇铁蹄的践踏,人们走投无路。为了活命,贫苦农民不得不出卖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房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