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荣辱观,强调羞耻心于人十分重要。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有关这方面论述的名言警策不少。比如,春秋时期的孟子主张仁政,在他看来:“仁则荣,不仁则辱。”他认为:“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说:“耻之于人大矣。”汉代的桓宽在《盐铁论》中有云:“贤者不容辱。”王安石在《拟上殿进札子》中有道:“所荣者善行,所耻者恶名。”欧阳修则在《魏公卿上尊号表》中有言:“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可以说,千百年来,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儿女恪守为人的荣辱观,明礼义,知廉耻,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泱泱华夏才无愧于文明之邦,礼义之邦。  相似文献   
182.
乌台     
娄可树 《文史天地》2006,(11):60-60
在古代,人们习惯称国家监察机关御史台为乌台。典出《汉书·朱博传》“:是时御史府吏舍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千棲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由此人们就称御史台为乌府或乌署,亦称乌台或柏台。可是,李国文先生在介绍苏轼遭遇“乌台诗案”之祸时,却与众不同地把乌台解释为北宋首都开封的一个固有地名。他先在《中国文人的活法“·城东不斗少年鸡”》一文中说“:乌台是都城开封御史衙门所在地”。接着又在《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王安石之死》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乌台是宋代开封御史衙门所在地,由于那里有几棵大树,乌鸦营…  相似文献   
183.
王春华 《古今谈》2006,(2):35-37
从“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开拓创新,到“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南山北路欲无”的怡然自如;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自信洒脱,到“何须更待黄粱熟,始知人间是梦间”的超然物外,北宋一代名臣王安石(1021-1086年),在主持了将近8年的“熙宁变法”之后,晚年退隐钟山,自此清心寡欲,潜心研究佛法,与佛教禅宗结下深缘。其晚期诗作深受禅宗影响,在内容与风格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4.
方国兴 《南方文物》2002,(1):40-42,110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推行教育改革,发展官学,使宋代教育为之一振,为我国古代教育史写了光辉的篇章,对于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5.
张荫桓之死     
正在人们的记忆中,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六位志士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殊不知"六君子"之外,还有一位捐躯者不应被遗忘,虽说他遇害不在菜市口,遇害时间也比"六君子"晚了近两年,但他也是因那场变法而获罪,也是面对砍头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成为因变法而殉难的第七位君子。这位值得后人称颂的维新志士,就是官至户部侍郎兼总理衙门大臣的张荫桓。  相似文献   
186.
透过熙丰变法前后王安石与赵抃的交集,可以窥见的是,宋代士大夫之间的政治关系,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冰炭不投。在士大夫政治的背景之下,儒学的教养和政治主宰的使命感,让多数士大夫拥有治国平天下的共同理念。在士大夫之间,尽管因具体施策的主张出现分歧,但多是止于公事层面的争执,较少夹杂个人恩怨。这是政治生态在激烈的党争时期以外的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87.
醉美东钱湖     
米兰  张琪 《风景名胜》2008,(11):44-49
在宁波市东南近郊连绵的青山群中,有一片浩瀚的水面,她便是被郭沫若先生誉为"西子风韵、太湖气魄"的东钱湖。千百年来,东钱湖演绎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们在湖畔繁衍生息,并且留下了他们的生活痕迹。有了人,湖便有了灵气。经过上千年的变迁,东钱湖从单纯的灌溉之湖,变成了一个集湖光山色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景观性湖泊。去往东钱湖,是在一个夏末初秋的早晨,白色的晨雾弥漫。行走其中,就像是在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而东钱湖,无疑就是那个谜底。当一轮红日从湖的尽头缓缓升起时,我们终于站在了东钱湖开满鲜花的堤岸上。看着眼前一派烟波浩渺的湖水,原先的辛苦追寻似乎都是值得的。此刻,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在湖边的草地上,在心底,轻轻地道一声:你好,东钱湖……  相似文献   
188.
<正>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翁同龢在康有为、张骞等人劝告不宜久留京城的情况下,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离京归籍江苏常熟。缘由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正式颁诏,宣布《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从而揭开了"百日维新"帷幕。该诏书是翁同龢亲手执笔拟就的。这时,翁同龢遭到了安徽布政使于荫霖、军机大臣刚毅等人的陷害,被弹劾"误国  相似文献   
189.
丁海燕 《史学月刊》2004,(3):123-125
宋代治发达,史学也受到相当的重视。王应瞵在《困学纪闻》卷一二《考史》中提出:“史笔之褒贬,万世之荣辱。”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朝廷重视讲读史书,《石林燕语》记载,仁宗皇帝曾命儒臣“检讨唐故事,日进五条”;大臣修史可以获得很好的待遇,司马光修《资治通鉴》,获准“以书局自随,给之奉禄,不责职业”(司马光:《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