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6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王尧礼 《贵州文史丛刊》2014,(4):F0002-F0002
正浮玉桥是甲秀楼的一部分,它与楼同时刨自明代万历二十六年,即公元一五九八年,巡抚江东之建。甲秀楼南北两端都有桥,南端一孔较大,通往翠微园;北端九孔稍小,连结"城南胜境"石牌坊。一大与九小之间隔羞一段堤坝。浮玉桥是指相连的九孔。民国年间修马路,填埋了最北的两孔,剩下七孔。它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历经四百年的洪水冲击,至今仍然牢固。一九九六年,贵阳发大水,市区多处被淹,至有浮玉桥阻水宜拆之议,结果受到文史、文物界专家学者的坚决反对,当局也算从善如流,有关部门另求泻洪渠道。桥上有亭曰涵碧,方志上都说"旧  相似文献   
102.
<正>八鲜者,八样当令时新滋鲜味美之物也。此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坝上设八鲜行,八鲜者,菱、藕、芋、柿、虾、蟹、车螯、萝卜。"车螯即蜃,生大海中,是大蛤,其壳色紫,璀璨如玉,斑点如花。海上人以火炙,则壳开,取肉食之。肉可食,壳可饰器物。当时的八鲜是包括动植物的,八鲜名一出,遂被人们所接受。以后派生出"三鲜"等,如炒三鲜、烩三鲜、三鲜包、三鲜面、三鲜汤、三鲜馄饨等,也是肉蔬混杂,非指某一类型(用肉蔬混杂是因为韭菜、葱蒜等属于五荤,鸡鱼肉鸭也是荤)。早几年有人造出什么"天三鲜""地三鲜""木  相似文献   
103.
田敬权 《神州》2014,(18):26-26
韘作为北方骑射民族发明的智慧文化遗产,对亚洲很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过深刻的影响。玉韘的流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统治阶层对"武"的文化偏好,玉韘的演化发展是由实用器慢慢经历不断同步与适应、繁化、美化直至逐步变形,最终成为艺术配饰并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的。不同时、区的差异明显,甚至呈现出各自的系统特色。  相似文献   
104.
巫-玉-神泛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玉、巫、神的内涵分析,探索玉、巫、神的互动以推动史前社会的发展.巫为核心,玉为巫觋事神的神物,神是血缘与地缘的超自然力量.到了文明曙光期,巫觋地位下降,终于成为神职人员.通古斯语系萨满祭神与玉无关,因时代、族别不同,也不能用萨满对应巫觋.  相似文献   
105.
玉瓒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瓒考辨@臧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见孙诒让:《辑周礼马融郑玄叙》,《籀遗著辑存》,齐鲁书社1987年5月版,244页。 ②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本文所引凡未说明出处者均见该经注疏及校勘记,不再作注。 ③若要细分,可认方者为斗,圆者为勺。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以曲柄者为,直柄者为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版第258页)。取北斗星座以象斗得名。《中国青铜器全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以平底者为斗,圆底者为勺。一些报告则以大小别之,大者为斗,小者为勺。如《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  相似文献   
106.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在埋藏数千年后,玉器表层材质会发生变化,而使玉器表面颜色发白,俗称“受沁”。而人工仿制“古玉”,可以通过加热使玉材表面达到同样的“受沁”效果。台北故宫博物院的YangM.L.等人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无损检测古玉表面的微结构,研究其变白的过程,同时对比测定人工仿制品。实验用古玉样品分别来自兰州齐家文化(软玉)和浙江良渚文化(蛇纹石),共三件;仿制品分别采自酒泉和杭州,为透闪石(软玉)。实验使用两类OCT系统配备不同的光源:一种为Ti蓝宝石激光器,提供100fs,76MHz脉冲,中心波长在800nm。玉材的分辨深…  相似文献   
107.
一鸣  雷发林 《旅游》2005,(1):22-24
岫岩,号称中国玉都。岫岩玉以其个体巨大而称世界之最。1960年在瓦沟发现的岫岩玉石王重达260多吨,运往鞍山以后,雕成世界最大玉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玉史奇观和旅游胜地。在多年"中国国石"评选中,岫岩玉始终稳坐"中国国石第一候选石"的宝座。  相似文献   
108.
顾野王年谱     
朱葆华 《古籍研究》2003,(3):122-131
顾野王是我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在历史、地理、学、书法、绘画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而在语言字学方面的成就尤其突出。他编纂的字书《玉篇》在中国字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根据有关的史书资料编写了这部顾野王的年谱。具体的编写原则是:凡当时与顾野王有关的人物和事件尽可能地编入其中;当时  相似文献   
109.
承成都市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江章华同志见告,金沙遗址出土一件很重要的大型玉璧,特此致谢。不久我便在去年《巴蜀化研究通讯》第四期上读到,宁远斋同志发表的《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玉璧王”》的报道。中说:它是“迄今为止巴蜀地区最大的璧。这块玉璧长约24厘米,大小超过了此前发现的国宝翡翠玉琮,堪称‘玉璧王’。……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件残损的玉璧,上面阴刻着罕见的孔雀图案。该玉璧雕刻细腻,纹饰丰富,属上乘精品。”  相似文献   
110.
今所见李商隐诗集和文集的笺注本均定型于清代,其中冯浩《玉谿生诗笺注》是最为详备精审的笺注本。本文叙述《玉谿生诗笺注》三版本概况,分析阐明各版本在编订诗歌年份、笺解注释与诗歌文字校改方面的变化特征并肯定此书对李商隐其人其诗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