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张忠培论良渚》一书收录的7篇关于玉器文化研究的论文,代表了先生关于这一研究的理念。张忠培先生认为,玉器玉文化的研究应当分作三个层次进行,即"实事""求是""通古今之变"。本文为读者详细导读了先生的玉器文化研究三步走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式。将其表述为从考古学家的立场出发,带着考古学的问题,使用情景考古等方法,研究考古材料,得出考古学认识。  相似文献   
382.
信息     
《中华遗产》2007,(1):150-151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举行报告会2006年11月30日,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52、53场主题报告会。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的演讲题目是《故宫与中国传统文化》。阿里巴巴公司董事  相似文献   
383.
384.
刘晋冀 《沧桑》2012,(5):16-18
玉,石之美者。因其独特的质地和所载的文化内涵为世人所尊崇和珍爱,作为中华文明的缩影,是传统美德乃至信仰的载体。龙,百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风而登天,秋风而潜渊。但其究竟为何物,具有什么样的强大力量让它从远古渔猎时期延续发展到文明时代,并且长久地吸引人们去崇拜,去幻想。当可以作为我们远古先祖的艺术代表的龙与中华文明缩影的玉相碰撞结合时,时代精神的精髓在这里凝结,积淀下来,成为一个符号,吸引着我们一路不断地追寻它的出处,探究它的演变,叩问它的内涵。从过去看当下,才能更透彻地理解和传播中国玉和中国玉文化。  相似文献   
385.
《中国文化遗产》2009,(2):112-112
2月26日~27日,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了第十六届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的文化部长与负责文化政策官员论坛。这次会议的中心主题是“当前世界危机背景下的文化:挑战与机遇”。探讨的问题包括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区域性的文化融合;文化产业的角色——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文化权利强化文化制度。这次会议还讨论了准备提交以上具体战略领域中的各项提案。  相似文献   
386.
《攀登》2013,(1):127-127
尊敬的各位领导: 《攀登》杂志(汉文版)是由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和青海省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类综合性理论期刊,是中国共产党类、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本刊既重视基础理论、历史问题、全国性问题的研究,更重视应用理论、现实问题、青海问题的研究,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87.
读者论坛     
《华夏地理》2008,(1):10-11
2007年11月号,何止丝绸,文不对图?,那些“药夫子”,感激虫草,群体智慧管理学,5600年前人啥样?[编者按]  相似文献   
388.
第一空挺团不能持续作战;F—15打不过苏—27;准航母"缺斤短两""是否可以研究一下,让自卫队参与岛屿争夺战?"这是最近日本"2CH"网络论坛上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尽管防卫省始终缄默不言,但其一系列反常的军事举动却让人担忧。武装到牙齿的自卫队"要突破日本和平宪法的束缚",开始热衷"进攻性作战",对地区安全形势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389.
《连山》考     
闻惠芬 《东南文化》2002,(11):37-40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然今人皆知《周易》而不知《连山》,不知易之真正泉源乃太湖地区良渚玉化也,故作此以引玉。  相似文献   
390.
武春澍 《神州》2010,(9):93-94
现如今,当全社会都以为新一代年轻人即将或已经全面迈入成年的时候,大多80后90后们却习惯还把自己称作"孩子"。不是在争先恐后的过儿童节,就是在各色网站论坛上散发着忧伤和迷茫的怀旧帖子,且还不乏其他年轻人的热烈簇拥和追捧。是什么让这一整代人还未老去就开始集体怀旧?或许,长大有长大的好,有机会去接触外边更广的世界,了解更丰富的知识,感受更深更沉的情感,认识更有趣的人群。然而,为什么那么对多年轻人却总大声嚷嚷着要回到童年?并非他们集体逃避责任,不愿成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