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部的积石峡谷深处,沿黄河臂弯零星坐落着六个村落(五个撒拉族村落,一个藏族村落),被人们习惯称为“孟达地区”.生活在那里的撒拉人,历来靠山吃饭,除种植少有的农作物外,从事山货、狩猎等,更为甚者,利用当地广阔的草山优势,发展畜牧业,饲养山羊,维持生存.  相似文献   
62.
近年,经大面积发掘的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制"丫"形器,这种未知的史前器具以往极为少见,它是什么?有何用途?对这批资料进行了整理,通过文化背景、出土状态、形制分析及同红山文化"丫"形玉器比较,结合历史文化印记与民族学存证,初步判断"丫"形陶器是一种与原始宗教活动有关的信物,很可能是狩猎时行巫术的辅助器工具。其犄角造型应该是猎人们最为熟悉的拟鹿科动物仿形器,使用方式为手持把握或在临时祭坛上插地供奉,以祈求捕获更多的猎物并隐含对本氏族部落保护之寓意。  相似文献   
63.
嘉绒藏族聚居或散居在大渡河上游各分支流域(今四川省甘孜,阿坝及雅安地区的部分县),他们普遍有猎神信仰。嘉绒藏族自称嘉绒娃,即嘉绒地区的藏人。嘉绒地区处于横断  相似文献   
64.
本文系统梳理了莫高窟249、285窟窟顶的图像元素,并考订存疑者。作者认为两窟窟顶四披的图像正是太一出行的组合及其变化。其中第249窟增加了四神的元素,显示出更为完整的出行结构,而两窟窟顶四披图像跟下部的山林野兽和狩猎场面共同构成出行、向西披西流的意象。两座窟整顶壁画结构的出现是当时的出行制度使然,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65.
王自力 《收藏家》2004,(1):39-42
狩猎,古代也称作“田猎”、“畋猎”、“校猎”、“游猎”,“射猎”,“马猎”、“弋猎”等。最初 是原始社会人类的一种生产活动,自夏以来,历代统治把狩猎活动看作是顺四时的大礼,天子的田猎一年四季定期进行,还各有名目,《左传·隐公》中即有“春搜、夏苗、秋狝、冬狩”之称,并言“皆於农隙以讲事(武事)也。”通过狩猎一方面为飨祭宗庙祖先取得祭品,另一方面则练习骑射军旅。在狩猎中不仅能显示人的勇敢精神也检验了将士们互相配合的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66.
张夫也 《东南文化》2003,(10):10-21
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美洲地区的印第安人曾经历了漫长的狩猎和野生植物采集时期,逐渐驯化野生动物并学会栽培玉米、豆类、南瓜等农作物。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之后,第一批能够制造陶器的农业村落在墨西哥高原出现。其后,经历了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三个发展时期,创造了辉煌的中美洲古代印第安化,玛雅的工艺美术就是其中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67.
猎人和狗     
《华夏人文地理》2003,(10M):104-105
  相似文献   
68.
在河西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墓室内绘有庖厨、宴乐、出行、狩猎、耕作、屯营、采桑、放牧、日、月、天象以及大量的升仙等题材。其中宴乐和出行题材出现的频率较高,流行的时期较长。是河西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69.
杨为民 《世界》2011,(4):136-143
真正的猎人是勇敢坦荡而仁慈的,现代狩猎的目的早已不是为获得食物去生存,而是一种绅士的运动,有着非常严密的国际规范和法律规定。合法狩猎在今天已经是更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的一种重要方式和经费来源。  相似文献   
70.
锦衣探险     
谷良  安国摄 《世界》2011,(11):36-41
狩猎与探险一直以来都是旅行家的奢侈梦想,它的原始与惊险让你真正体验到一种冒险的魅力。无论你是即将要开始这样的主题旅行,还是它只是在你的计划之中,当穿上这样一身行头的时候,你的心已经开始旅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