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王贞虎 《南京史志》2011,(11):32-33
十四岁那年,我狂热地爱上了摄影,想将大自然所有美景留作永恒的纪念。可是,一笔不菲的照相机钱,却让我愁眉不展。我的家境并不宽裕,购置一台照相机,得花去卖整整一亩地玉米的钱。但是父亲还是说:"热爱摄影是好事。跟我去狩一次猎吧,如果猎得一只狐狸、野猪什么的,说不定买照相机钱便有了。"虽然,父亲是个农民,但他平时并不喜欢狩猎,我想一定是为了给我买相机才让他做出这个决定。出发那天,父亲特地借  相似文献   
22.
嘉峪关魏晋古墓的彩绘砖画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尤其是训练鹰犬追逐猎物更为生动.它对我们研究古代墓葬礼制、生死观念、狩猎方法、弓箭使用和训鹰狩猎的文化内涵等,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从而提出了在敦煌文化和礼仪环境中理解定型化狩猎图像的意义.本文引用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对魏晋古墓彩绘砖画中的训鹰狩猎图像进行了研究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23.
崔薇  吴若峰 《旅游》2007,(3):44-49
古老的白裤瑶是一个深居高山密林、过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生活的狩猎民族,是氏族社会的“世外桃源”,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作“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因崇拜太阳神,信奉百神灵,外面称他们是“东方印第安人”,白裤瑶也自称为“兜摩”,意思是“移动的民族”。[编者按]  相似文献   
24.
TAZ   《旅游》2012,(4):94-95
"我所能听到的是风声。这声音就没有离开过我。我在阿里旅行了一个月,那是西藏的最西边,最不可及和最神秘的境域。在那儿,风声是我唯一能听到的声音。风声就像大树上的苔藓牢牢地附着在我的身上,无时无刻绕在我的心头,无论是跋涉沙漠,还是翻越雪山,风声无时不在,时时在。"——龙安志这是我在山庄茶馆里在夕阳下喝酥油茶时在墙上读到的一句主人写下的话。  相似文献   
25.
农业起源与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一起被列为世界考古学探索的基石。我国的一些研究常常以确定出土最早农作物如水稻或小米遗存的时间为依据来定义农业起源的时间和地点,缺乏起源动因以及漫长转变过程的思考,与西方学界早期非此即彼的两元认识类似。布鲁斯·史密斯是美国当代顶尖的农业探源专家,他提出,狩猎采集与农业两种生计形态之间存在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其转变过程极为复杂多样。这种生计既非典型的狩猎采集,也非真正的农业,表现为逐渐广泛干预或操纵动植物种的繁殖和生命周期,而且人类行为表现为从被动适应逐渐向主动干预的转变。农业起源探究不应只限于判断驯化物种何时出现,或根据驯化物种与野生物种的比例来分辨某社会的经济究竟属于狩猎采集还是农业,而是要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在这片中间地带对环境和物种进行操控和管理行为的多样性。为此,史密斯用"低水平食物生产"一词来指认这一中间地带生计形态和研究性质,强调人类行为在判断社群生计经济性质中的核心作用,把传统上流于注重物质表象的推断引向可以透物见人的生态学视角。本文发表后对国际农业探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思想可以开创一种新范式,自然也深刻地影响到考古实践,甚至波及田野工作的方方面面。希望本文也能获得中国考古学家的共鸣,对国内更新世末与全新世初过渡期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6.
<正>岜沙苗族又被称为"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他们聚居在丛山峻岭、绿林清泉之中,由于交通不便,受外界的干扰很少,世世代代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狩猎、手工编织的生活。我们的岜沙之旅,却发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乐事"。  相似文献   
27.
1502年,哥伦布正指挥着三艘又破又小的船只,焦急地颠簸在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上,这已经是他第四次接近美洲了,他发现了一个后来被称为新大陆的地方,虽然他坚信这个地方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印度和中国,却一直没有找到马可波罗所说的遍地的黄金。目光短浅的西班牙王室似乎已经对他失去了信心,  相似文献   
28.
陈永耘 《陇右文博》2001,(2):94-94,93
我国岩画源远流长,大约从3万年前直至近代均有制作。贺兰山位于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宁夏平原西北部,自上古以来,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如西戎、匈奴、羌氐、鲜卑、突阙、党项、蒙古等民族长期在这里生息繁衍,游牧狩猎。而贺兰山,宛若一道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29.
更新世向全新世的过渡与农业起源密切相关,因此探索这一阶段人类技术、适应和文化演变是史前考古的战略性课题之一。自丹麦经济学家博塞罗普提出人口增长是农业起源的重要因素后,这一观点被许多学者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中,海登提出了与人口压力论不同的见解,将资源压力看作是更新世末和全新世初技术演变和农业起源的主要动力。他引入生态学中的K-和r-选择资源的概念,将更新世末开始的各种技术发明乃至动植物驯化与广泛利用r-选择资源的生存方式联系起来。海登认为,旧大陆中石器时代和美洲古代期出现的大量新技术和新工具以及许多专门工具的出现与当时人类普遍转向开拓广谱资源有关,而这种技术和工具的发明主要是用来在资源压力和波动的情况下增强食物供应的稳定性。广谱资源数量大、难以开采和处理加工方式多样的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技术和工具多样化和特殊化的发展趋势。而动植物驯化的起源也应当被看作是人类诸多应付资源波动策略和技术中的一种,而不单单取决于人口的密度。他还从"最省力"原则来论述一些工具如磨光石器发明和使用的原因,认为磨光石器制作代价很高,因此这类工具在使用频率不高的情况下不会受青睐,只有当砍树和加工鱼类等劳作非常频繁或数量巨大,人类为了减少工具破损的替换率,才采纳制作代价较高的磨光石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因为磨制石器所付出的代价,可以从砍树或加工鱼类等特殊资源的效率提高上得到充分的补偿。然而,资源压力显然相对人口而言,否则就不成其为压力。这里只是在分析问题时着重看待人口因素还是资源因素,其实两者是紧密相关的变量。这篇文章对于技术演变和农业起源这些考古学中十分关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新颖的视野,有助于我们摆脱文化累进的传统观点,从人类适应和经济发展来分析技术和工具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30.
汉文文献史料对唐代黠戛斯人的经济生活鲜有记载,而据黠戛斯所在的叶尼塞河流域发现的碑铭、出土的农具及其他实物资料,可知黠戛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在此,将以黠戛斯地区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为主,结合汉文文献史料,拟就黠戛斯的畜牧、狩猎、农业、税收、手工业加工、与唐朝的经济联系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