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1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南宋川陕战区兵力部署的失衡与吴曦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在川陕战区兵力部署中,基于战略防御和节制武将的考虑,形成兴州、金州、兴元府三大屯驻重心。在具体兵力分布上,由于吴氏武将集团的影响,兴州驻军的数量与实力最为强大,呈现出严重的失衡状态。兴州驻军力量过于强大是吴曦据兴州叛变的关键因素。吴曦叛变平定后,南宋对兴州军事力量予以分化,又导致兵力分散和不利于边疆防御的弊端,体现出南宋削弱地方军事力量与加强边疆防御的两难困境。川陕战区兵力部署的演变,蕴涵着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真实内容。  相似文献   
92.
东京审判判处南京暴行第一责任人松井石根绞刑,但所判只是普通战争罪的不作为,否定了公诉方提出的对和平之罪的相关罪名。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最高量刑和消极责任的问题,二是甲级战犯名实是否相符的问题。后者尤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比对、检讨被告、辩护人的证词和他们事发时自己的记录,证明影响免责判决的松井石根的消极虚像为被告方刻意编造,东京审判对松井石根的免责判决为在缺乏证据情况下做出的不当判决。松井石根列名甲级战犯确有所当,并无冤枉可言。  相似文献   
93.
东京审判判处南京暴行第一责任人松井石根绞刑,但所判只是普通战争罪的“不作为”,否定了公诉方提出的“对和平之罪”的相关罪名。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最高量刑和消极责任的问题,二是甲级战犯名实是否相符的问题。后者尤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比对、检讨被告、辩护人的证词和他们事发时自己的记录,证明影响免责判决的松井石根的消极虚像为被告方刻意编造,东京审判对松井石根的免责判决为在缺乏证据情况下做出的不当判决。松井石根列名甲级战犯确有所当,并无“冤枉”可言。  相似文献   
94.
本文认为“之”与“止”在战国文宇中形近而可通假,因此郭店楚简《缁衣》中“言从行之”一句,“之”应释为“止”,句意为言行不一致。今本《礼记·缁衣》亦应作如是解。  相似文献   
95.
何谓“畏磊之风”?溯本探源,得从先秦《庄子·庚桑楚》篇说起。老子有个高徒叫庚桑楚,在较多地掌握老聃之术后,便前往北方,居住在畏磊山上。他遣散了自恃聪明的仆隶,疏远了自视仁义的侍女,与当地纯朴善良的人朝夕相处,起用勤劳勇敢的人办事,这样过了三年,畏磊山获得大丰收。这一带老百姓深受其惠,相互见面说:“庚桑先生刚来时,我就很诧异,从短期看,他清静无为,从长期看,他功德无量。我们何不一起推他为主,建祠致飨,把他当作土神和谷神敬奉起来呢?”由此可见,“畏磊之风”是当年畏磊山一带百姓对庚桑楚感恩戴德而自愿立祠…  相似文献   
96.
1929年4月14日(农历),发生在黔滇必经之道上短促的“鸡公背之战”轰动了全省,贵州省主席周西成也因遭李燊部弹中而负伤于此后死于黄果树瀑布下游昌水塘,致使全军溃败。  相似文献   
97.
孙健 《文史天地》2002,(6):64-64
范曾先生为鲁迅小说《药》所作的插图(刊于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227页,见附图)。直观地为中学生展示了两位老年丧子的白发妈妈给死去儿子祭奠的惨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而图中却有微疵,即将两双“三寸金莲”均画成了“天足”,这是有悖于史实的。  相似文献   
98.
杨昭仁 《炎黄春秋》2002,(10):16-20
我不认识刘杰,在解放天津时他是某团一连的战士,机枪射手。由于我在《炎黄春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西蒙诺夫访问一三五师》的文章,他读后给我来了封信,要求我帮助他向老部队反映他在解放天津战斗中,曾立过三大功,荣获毛泽东奖章。因衡宝战役追歼敌人,全连轻装,把背。  相似文献   
99.
100.
老鬼 《文史博览》2005,(11):4-11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