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51.
傅举有 《收藏家》2012,(1):65-74
四.刺绣品种 汉墓出土折绣品多达数百件,根据针法、绣地、花纹以及着色的不同,绣品有数十个品种,现将其中的主要品种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2.
郑曙斌 《收藏家》2012,(1):19-25
梳妆自古并非女性专利,男性亦须梳妆理冠。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梳妆盒即为男性所使用: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楚墓出土的“便携式”梳妆盒,盒内相应部位凿空,分置着铜镜、  相似文献   
153.
周渝 《贵阳文史》2012,(6):16-19
68年前的9月14日这天,中国远征军在与日寇进行了42天焦土激战后终于收复了腾冲县。这是中国远征军从滇西沦陷区光复的第一个县城,同时也是日军认为二战期间自己在亚洲战场上仅有的三次“玉碎战”之一。这一战,腾冲县以满城尽毁、一片焦土为代价,用一城烽火埋葬了盘踞两年之久的日寇。  相似文献   
154.
玉覆面是指用玉石缝缀于编织物上并覆盖在死者脸部的一组丧葬用玉。目前发现的玉覆面主要出土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其制作形式也多种多样。据已发表的资料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多块玉石组合而成的组件,另一类是由整块玉石雕刻而成的单件,其流行年代自西周时期开始,至西汉早期结束[1]。辽宁普兰店姜屯汉墓(M45)出土了一件玉覆面[2],出土时编织物已腐朽,缝缀的玉件也较散乱(图一)。根据出土情况对这件玉覆面进行了复原,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5.
曹旅宁 《史学集刊》2012,(1):64-67,85
《文物》1992年第9期发表的《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公布了张家山336号汉墓《功令》两枚竹简的照片,我们据此加以释文并根据发掘报告及整理者的叙述,初步探讨了《功令》的内容、制定背景,试图为了解汉初律令体制提供具体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6.
郑君雷 《考古》2012,(3):74-84,109
在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随葬器物的空间分布和保存状态显示出"架棺"的迹象。结合广州汉墓中"架棺"和"架举棺室"的实例,以及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墓底柱洞和凹槽的发现情况,推测"架棺"葬俗在战国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越人墓葬中使用较为普遍。"架棺"的方式较为复杂,此葬俗的文化含义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7.
江苏盱眙县大云山汉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则斌  陈刚  盛之翰 《考古》2012,(7):53-59,105,109,2
大云山汉墓区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陵园。陵园内共发现主墓3座、陪葬墓11座、车马陪葬坑2座、兵器陪葬坑2座以及陵园建筑设施等遗迹。其中,M1与M2出土了包括玉棺、金缕玉衣等在内的漆器、铜器、金银器、玉器等精美遗物。结合文献和出土资料,M1墓主人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  相似文献   
158.
李则斌  陈刚 《文物》2012,(3):87-96
大云山汉墓位于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大云山山顶。2009年初,大云山发生了严重盗墓事件。同时,由于现场不断受到开山采石破坏,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9月~2011年12月,南京博物院对此区域进  相似文献   
159.
2012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南郊羊头镇发掘了35座汉墓,其中编号为M3、M20、M68墓葬规模较大,形制较为特殊。这3座墓葬东南距杜陵3公里,墓主人可能是杜城或杜陵邑内的高级贵族或官吏,为我们研究汉代杜陵邑内居民的生活习俗及丧葬制度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0.
帛书《黄帝书》出土以来,有关其与《老子》的思想渊源,尽管并不是大陆学界研究的重点,但学者依然从道、辩证法、虚静无为、法治、语言、论证方式等几方面陆续进行了探讨,并已取得了相当成就,整个研究也呈现出越来越客观、独立、完整的趋势。与此同时,有关《黄》、《老》思想渊源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如概念混淆、不够重视相关出土文献、独立研究较少、条块分割等种种不足,从而给我们留下努力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