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编读往来     
《旅游纵览》2008,(12):86-88
<正>《旅游纵览》编辑:你好!我很喜欢你们的杂志,这里有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每年的最后一期出一个索引,好方便我们今后查找。谢谢!  相似文献   
132.
《南方文物》2008,(4):37-38
一.《湖南洪江市黔城镇张古坳、枫木坪西汉墓发掘简报》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怀化市博物馆和湖南洪江市芙蓉楼管理所1999年6-7月为配合洪江水电站基本建设共同发掘的,杨志勇同志执笔的《湖南洪江市黔城镇张古坳、枫木坪西汉墓发掘简报》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条:1、这批发掘资料在时间上基本上涵盖了西汉王朝,所揭示的遗存基本上反映了该地区在这个时期的埋葬习俗,其在考古学上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33.
王秀玲 《收藏家》2008,(8):16-20
是绞纱组织,质地轻薄,丝缕纤细,经丝按一定规律绞缠,形成均匀分布的绞链状或罗孔。透风凉爽,是夏季的服饰衣料。罗的历史较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有了。汉代已能织出复杂的罗,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中就有复杂的四经绞罗,宋代时罗更是风靡一时,成为江南一带非常名贵的丝织品。  相似文献   
134.
从汉墓明器看汉代农业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器是我国古代专为殉葬而仿照实物制成的殉葬品和各种器物,如灶、盆、壶、案、杯、化妆盒、饮食用具、家具、农具、手工用具、钱币、珍宝、水田池塘、车、船、各种人与动物俑、建筑模型等。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木”,深受儒家厚葬思想的影响,故成为出土明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时期。明器是死者生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5.
洛阳金谷园IM337号汉墓的年代,原报告推定为“东汉中期-晚期”,本文认为该墓实际上是一座西汉晚期墓葬。本文还就该墓中出土的釉陶器进行了分析,认为已知洛阳地区出土的同类釉陶器的年代均集中在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应属于直接从南方输入的产品。  相似文献   
136.
由旅日中国学者黄晓芬教授撰写的《汉墓的考古学研究》一书已于 2 0 0 3年 7月由岳麓书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和系统研究汉代墓葬的传统与变革的学术专著 ,它是以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为主来展开基础考察和分析的。作者敏锐地着眼于由椁墓向室墓转化这一变革的主线 ,深刻地分析了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动力主要来自于汉代大一统环境下的社会思想观念形态的根本转型。作者围绕课题要求 ,在学术规范的观照之下 ,将收罗宏富的墓葬资料加以缜密排比 ,首先客观公正地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史的梳理和总结 ,不仅体现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 ,…  相似文献   
137.
四川绵阳双包山二号汉墓发掘于1995年,为西汉早中期的墓葬,其规模巨大,是四川省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座木椁墓。尽管早期被盗,但仍然出土了 1 000余件遗物。该墓葬出土的8片银缕玉衣残片,以及数量较多的漆木马、骑马俑和车舆组成的仪仗队,足以证明其墓主身份的高贵。为保护修复双包山汉墓出土的漆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光谱(SEM-ED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漆盘、漆耳杯、漆钵和漆木仓4件文物样品(编号分别为Q1、Q2、Q3和Q4)的截面形貌、颜料成分等髹漆工艺及漆膜的成分、老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双包山汉墓漆器所用漆料为大漆,且不含桐油;截面分析结果表明四个样品均无漆灰层,Q1、Q2、Q4号样品内侧均是黑色的底漆层之上涂红色大漆,而Q3号样品内侧及Q1、Q2、Q3号样品外侧均是在黑色底漆层之上描绘红色纹饰,而Q4号样品外侧只有一层黑色底漆层。即大部分漆器为木材胎体表面直接髹黑色底漆层,其上再刷一层红色漆膜或绘制红色纹饰的工艺,少部分只有一层黑色大漆层,而无色漆和纹饰。红色漆膜表面平整,厚度比较均匀,而黑色漆膜厚度相差较大;EDS及XRD分析结果表明,黑、红两色漆膜的主要成分分别为炭黑和朱砂。该制作工艺不同于楚地漆器,但与马王堆M2、广州东山大墓、长沙市风篷岭M1出土漆器制作工艺类似,说明巴蜀地区与岭南、长沙地区可能存在漆器工艺或成品的交流。另外,SEM及FTIR分析结果表明,Q3表层无明显龟裂,且未出现降解所致红外吸收峰,相较于其他样品保存状况相对良好。相较于以往对双包山汉墓的研究,本研究更侧重于科技分析,如对漆器样品的截面形貌、颜料及漆膜的成分、老化程度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双包山汉墓漆器的制作工艺及保存状况,并与不同地区的漆器制作工艺进行了对比,对研究漆器工艺或成品的交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8.
考古发现的淮河流域中小型西汉墓葬数量十分丰富,墓葬形制多样,随葬品种类和数量亦较丰富。对随葬器物所表现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淮河流域中小型西汉墓葬主要包含了西汉核心区文化、西汉地方性文化、楚文化、秦文化、越文化和韩文化等特征,各文化因素在西汉时期由并存逐渐地趋于同一,楚、秦、韩和越等文化因素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39.
2019年在许昌佛耳湖镇佛耳岗村共发掘墓葬156座,其中汉墓中三座M15、M146和M156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仍出土陶器17件,铜器2件等,为研究许昌地区汉代墓葬的埋葬习俗及不同时段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0.
1991年,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出土了90多件精美的玉器,其中有璧、璜、环、带钩、七窍玉饰、玉印章等,品类繁多,构思巧妙,琢磨精细,珍品迭现。天长市博物馆馆藏玉器大多是从1号桓平夫妻合葬主墓中出土的,其中有不少以龙为元素进行精雕细琢,既体现了汉代玉器工艺的精湛,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