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张怡 《江汉考古》2019,(1):114-118
出组卜辞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截锯卜骨,其截锯形式共三种。祖庚、祖甲时期截锯卜骨有102片,其中卜王辞49片。涉及的占卜事类广泛,除卜王辞外,王卜辞、卜夕辞、卜旬辞、田猎卜辞、祭祀卜辞、卜雨辞以及占梦卜辞等均有截锯现象。  相似文献   
82.
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清水宋金墓画像砖表现题材较为广泛,包含花卉、瑞兽、人物等题材,其中墓室中孝行人物题材占据主导位置.这一现象形成于宋金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它与北宋儒学的重新复原、金对儒家思想的利用、宋儒对人们生活的规范及当时的复古之风等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83.
本人根据历史典籍《尚书》、《路史》等对上古圣人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的记载,运用中华传统天文历术知识,以公元前2200年即帝尧末年《尧典》所载的“日永星火”为标准历点进行推算,得出了燧人氏“上观辰心”“察时令而出火”的年代,为公元前15098年,距今一万七千一百一十一年的精确结论.  相似文献   
84.
南京钟山二号寺遗址由笔者与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长王前华等于1999年秋冬之际发现。当时,笔者正在主持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的考古发掘,并认为该坛址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期建造的“北郊坛”遗存④。根据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361年)宋濂所写的《游钟山记》所言,刘宋“北郊坛”距南朝著名的钟山上定林寺不远,而建于南朝刘宋元嘉年间的钟山上定林寺,是高僧僧事占撰写《出三藏记集》等佛学专著、刘勰完成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以及齐、梁时代佛界大德僧柔、法献、僧远、法通、道嵩、超辩、慧弥、法令、  相似文献   
85.
正《襄阳陈坡》是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市襄州区文物管理处编著,科学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发行。该书16开本,共约80万字,附彩色图版76页,定价328元。襄阳陈坡遗址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襄樊市(今襄阳市)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而进行发掘的一处重要遗址。2005~2006年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本报告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报道。襄阳陈坡遗址的时代主要始于西周中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早期,西汉晚期略有间断。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正是楚文化形成、  相似文献   
86.
基于SHAPLEY值法的短线旅游联合出团成本分担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行社联合出团成本如何分担是现实中较富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旅行社广泛采用的短线旅游联合出团成本分担方法,将其总结为“坐庄-跟庄”模式。在分析了该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之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种更为科学的改进方案——基于Shapley值法的成本分担策略,并通过模拟案例验证该策略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从中可以看出基于Shapley值法的成本分担策略兼具公平性与可行性。最后文章对研究进行了扩展讨论与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87.
《世界》2007,(7):I0002-I0002
海岛是这样一个世界——你可以像神一样无需劳作,享受着一切顺理成章的完美;也可以像人一样懒散甚至“堕落”,实现我们天性中梦寐以求的无所事事。  相似文献   
88.
春雨     
正春雨是轻轻柔柔的,如牛毛,如银针。韩愈有诗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其中,"润如酥"更是将春雨润物无声、如烟如雾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原本不喜欢雨天,湿漉漉的,又阴又闷,真不舒服。可春雨不一样,她轻轻地从天上落下来,空气是那么清新。泥土潮湿了,泥土的芬芳和草的清香混合在一起,弥漫在空气  相似文献   
89.
三亚疍家     
清晨,当游客们还在奢华酒店里享受美梦的时候,在三亚河出海口,70岁的张永权与68岁的妻子黄凤女正使劲摇着船桨,在港口里穿行。  相似文献   
90.
王小婷 《民俗研究》2011,(4):95-103
避煞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一种丧葬习俗,流传了有2000年,历代多有记载。由于煞日的推算确定的不同方法、避煞的方式迥异等原因,因此各地避煞习俗的实际执行情况迥异。因为它具有很强的迷信色彩,所以从古代就有许多学者撰文专门否定或者批评避煞这种丧葬习俗。不过因为它体现了中华民族“重生安死”、“趋吉避凶”的文化、生活信念,不可否认它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