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文史天地》2012,(6):30-34
清朝末年,江西宜丰县某个裁缝铺里,一个刚从糕饼店转行学缝纫、被师傅臭骂一顿的小伙计对着乱七八糟的一堆布料抹眼泪,发誓要跳出这些下苦伺候人的行当。嗣后,苦求父亲供给他继续读书,居然在22岁时考中了秀才,此人即胡思义。而他大哥胡思敬更有出息,已然中了进士,点了翰林,家里的穷困状况大为改观。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相似文献   
952.
陶易 《文史天地》2012,(11):44-47
在中国历史上,官宦子弟往往享有不少特权,无论品德优劣,才学高下,仅凭其出身就能跻身仕途,坐致富贵。“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又何止是官二代、官三代呢。因为历朝历代都有荫封入仕的规定,左思所愤慨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长期存在。隋唐以后,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改革,以考试来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诞生,终于给天下的寒门士子开启了一扇读书做官的大门,科举制延续1300多年,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废除。  相似文献   
953.
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清代国家,应当回归国家存在的政治原理,即国家为了将统治长期维持下去,采取各种办法取得政治合法性,得到人民的认同,并将人民的被动认同转化为主动认同。清朝的治统定位于接续明朝、延续历代皇帝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通过对儒家的文化认同,赢得汉人的好感,换取汉人服从清朝统治,实现国家认同,崇儒重道、移风易俗即其表现;清朝的正统观,特别是历代帝王庙确立的正统观念,其实包含或者说孕育着新的多民族国家观念,也隐含着重新解释大一统的国家观念。  相似文献   
954.
唐凌 《广西地方志》2010,(3):34-38,47
清朝七次大修桂柳运河,使其成为加强中央与西南边疆联系的重要纽带。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长时段考察,认为其功在于以政府的力量扩大了交通网络,支持了移民运动的发展,促进了西南边疆的开发;其过在于缺乏长远的计划,修筑质量不高,且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维护系统,从而使运河的衰落过程不得不加快。  相似文献   
955.
大获全胜     
清政府官兵在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时凶残如猛虎,在抵制外来侵略时却如见了猫的老鼠,望风而逃,屡战屡败。捉不到战俘,捡到几顶洋帽也要大吹大擂,好像是大获全胜。谎报战绩,邀功请赏的事例不胜枚举。(画一)  相似文献   
956.
高华 《文史精华》2010,(4):23-30
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同盟会,是中国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领导力量和主力军,暗杀是被同盟会列入纲领、进行革命主要手段之一。通观同盟会几十起暗杀行动,执行者大都是先进教育的热血青年。他们刺杀的是独裁者的肉体,针对的是封建专制政体。义士们"敢以颈血溅诸侯"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令后世高山仰止。《同盟会的暗杀时代》一文,为我们回顾了一段传奇的救国革命往事,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957.
王红 《文史春秋》2010,(12):23-27
清朝末年,清朝政府内外交困,国力衰弱,无力顾及南海海域。日本商人趁机登上东沙岛,设厂建屋,开采资源,并宣布该岛为“日本领土”,准备长期经营,永久占有。清政府闻讯领土被侵占后,多次与日方进行交涉,据理力争,最终收复了被占据两年之久的东沙岛,维护了我南海主权。  相似文献   
958.
康熙时期清朝边民或因俄国引诱,或因捕猎放牧,或因逃避战祸及法律制裁等原因私自越境进入俄国境内,引发两国交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涉外法律的角度,探讨了清朝交涉越境事件的法理依据、具体操作方式、实际效果等。  相似文献   
959.
“太监”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早在商朝就有,不过那时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宦官“悉用庵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太监”一词,辽代才出现。明代,太监和宦官才发生联系。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级宦官;充任太监的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到了清朝,太监才成为宦官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960.
当今世界以经济主导社会。然而在一个凸显政治道德的中国传统社会里,经济却永远处于为政治目的服务的次要地位。很不幸的是,迄今为止,大多数关于近代社会到来抑或到来前夕的中国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叙述,却忽略了上述事实。例如,清前中期阶段的中俄关系并非双方处于均势状态,在更多情况下,可以说由清朝在操纵。笔者借助重新查阅清官方典章资料和利用新近内部出版的资料集《故宫俄文史料》,重新阐明清朝立场下的中俄关系状态,以及清朝操纵中俄关系所要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