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柳条边的始建东段应该上溯到天聪七年清人在碱场、通远堡等地的"筑城修边",再经崇德三年的扩边而大致成形,主要是作为军事防线,同时兼具防止人口逃亡和朝鲜人越境的功能。西段则始自崇德初年从屏城到法库门之间边栅的设置,是清人为了加强对辽河套的直接控制及处理蒙古事务而设。这两段边与同时期出现的"栅门"、边栅等地理界限,重新构建了清人统治的核心区域,并以此"画定内外",由此奠定了清初对东北地区基本政策,影响了东北地区后来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2.
李明 《清史研究》2020,121(5):68-80
清代律学以律例为中心,侧重于整理或注释律例条文以便利于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清代律学具有突出的技术性和实用性特征,临民治事者对其有刚性需要,但是"读律法"并不为一般读书人所重视,律学处在清代学问体系的地位边缘。嘉道以降的经世思潮宽纾了研律的整体氛围,资治致用的律学获得显著发展。在清代律学地位升降过程中,研律者从自身知识结构出发,一方面积极援经入律,发明经、律会通之处,借助经学提振律学,在司法实践中"引经治事",援用儒家经典作为断案理据;另一方面用治经学的方法来研治难读的律学,提升了律学作品的质量。清代律学与经学关系紧密,律学在研究手段及价值关怀上积极向经学靠拢。  相似文献   
193.
国学兴起及其演化,与经学逐级退出学制乃至整个知识体系时间上高度重叠。国学既然为新旧过渡时期的将就兼容,便具有两面性,在中西新旧的缠绕下,倡导国学者取向迥异,国学形态下经学究竟有无立足存身之地,一直聚讼纷纭。守成者竭力维系经学的一统地位,趋新者则希望化解为不同分科。国学之下经学与诸子、史学、文学的纠葛,使得经学日益丧失既有地位。可是经学在中国,同时体现为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对内支撑道德伦理,对外显示国性。如何不依傍古人又能取信于广大,建构当下的道德机制,为世界体系的重构提供重要选项,是考验国人智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4.
陈铭圭(1824—1881),字京瑜,又字友珊、幼珊,广东东莞市凤涌人,家世务农,本人肆业于粤秀书院。他曾师从梁廷楠,并与谭莹、陈澧、李文田等往还,由此学识日益通博。惜科场不利,仅考中咸丰壬子(1852)副贡,后以家居授徒为生。三冬课经学及诗,从游者甚众,达百余人,并有多名弟子考中进士。《东莞县志》称其“性廉静寡欲,好山栖。”他中年之后就隐居罗浮,在山上修筑酥醪观和梅花仙院,  相似文献   
195.
清初文坛曾发生过多起文人之间的讼争事件,这几起讼争事件起因不同,内容不同,但中间都夹杂了很多意气之争或门户之见。虽然其中有是非曲直之辨,但不可简单地以甲是乙非来判定;虽然双方有互相指责、互相诋毁的言辞,但又不能笼统地作文人相轻看待。学术理论问题与个性品行问题的交错混杂,是这儿起讼争事件的一个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96.
就吴地学风而言,其本土学者多因循其家学,以汉代以来流行之今文经学为主,学风偏于保守;而汉末流迁江东的侨寓学者则多习古文经学或今古文并修,这是当时中原地区的主流学风,对江东学风的变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只有全面了解侨、土学者学风的异同,才能明了孙吴学风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97.
16至18世纪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二百年间,有不少账簿或财务报告,连同信件经由澳门寄往欧洲。18世纪末,欧洲人已知通过这些账簿来了解中国。近年比利时学者高华士(Noal Golvers)对鲁日满(Francois de Rougemont)常熟账簿及其反映的当时中西关系的研究,是一个成功的范例。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与澳门档案学者刘芳女士合作,整理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清代澳门中文档案,以及近年对明清之际文化名人、华籍耶稣会士吴渔山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吴渔山主持嘉定教务时期的账簿,作了初步探讨。在考证账簿的发生地为清初江南传教中心上海附近的嘉定.账簿的发出人为康熙中後期嘉定堂区的管堂司铎吴渔山之后,继而从物价、货币、消费和社会生活,从嘉定堂区会聚与活动。堂区经费来源与开支诸方面进行清初社会经济史、天主教史的探索。将清初天主教史置于同时的社会经济史背景下进行研究,为本文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98.
实际上,那个皇太极时代的“传国玺”压根儿就是个假货。难怪当年皇太极搞“迎宝受宝”仪典时,没有让一个汉籍官员参加。后来乾隆皇帝上台后,就将当年造假的证据一劳永逸地销毁了。  相似文献   
199.
大经师大名士王闿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末代经学大师王运(1833-1916)。他是一个死抱住圣经贤传不放的守旧派,又是一个帮忙也帮闲的幕僚政客;是一些著名书院的山长,又是一位风流倜傥的大名士,言行怪诞,经历不凡,是个颇有戏剧性的人物。红袖添香夜读书王运字壬秋,又字壬父,1833年生于湖南湘潭云湖桥,自幼熟读经史,勤勉过人,在青年时代就已经薄有文名。在他南下岭南游历时,曾萍水相逢邂逅了一位红极一时的女名伶。女伶已积资数万,因厌倦风尘,有意择人而事。当时有两个达官贵人都想娶她,但她都敬谢不敏,偏偏仰慕王运的才学和文名,宁愿嫁他为妾。王娶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