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杨向奎在晚年,用十年时间撰写了总计350万字左右的八卷本《清儒学案新编》,该书具有清代学术思想史和清代学术思想史料选辑的双重作用,由此可窥见清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渊源及流派。杨向奎赞扬清初学者治学的博大精神,认为他们都具有学究天人,自立门户的特点,可比先秦诸子。杨向奎还重点对纵贯清代二百多年的显学——乾嘉学派进行了深入研究,他高度评价乾嘉学者的学术成果并盛赞其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杨向奎同时认为与乾嘉朴学派之考据并起的,有常州学派之经学,这两派,如双峰对峙、泾渭分流,至清末不衰。  相似文献   
42.
高凤山 《文史月刊》2007,(12):14-18
千年古隘平型关平型关,位于山西省灵丘县与繁峙县交界的关岭上,海拔1800米,为明代内长城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与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关)  相似文献   
43.
山西省绛县尧寓村之所以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各大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是由于在这里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帝尧史迹刻石。首先发现的是大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年)的古碑。此碑为浅褐色沙石质,半圆顶。碑身高92厘米,宽47厘米,碑阳斜阴刻“唐尧寓处”四个隶体字,字径16厘米。上款竖刻:大晋永和二年孟春创立。下款补刻:大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刊。碑阴四周文字风化漫漶不清,中心留有大字痕迹。此碑为我国发现的最早有关帝尧史迹的重要刻石,原藏于村中元代时建的三官庙中。距此碑不远处,还发现有《重修寨记》残碑一通,碑序中写“口邑殊为伏羲”,“绛邑南古帝尧寓处”,“耕田凿井时作帝,唐尧遗风为此庄”,.“大明崇祯六年(1633年)”。该碑早于康熙五十四年重刻之“唐尧寓处”碑83年。  相似文献   
44.
洪叶 《巴蜀史志》2007,(2):46-47
人口贩卖是伴随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顽疾,这一丑恶现象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从未禁绝。与其他皇天厚土所及之处元异,清代四川的人口贩卖十分猖獗,对当地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王朝在四川统治的稳定。  相似文献   
45.
康熙《皇舆全览图》系清初官方主导实测的经纬度地图,对清代直至民国初期地图的绘制产生深远影响。对其数字化可为自然、人文要素变迁研究提供这一时间断面具有相对准确位置的地理数据,这对自然要素的变迁研究尤为重要。以图中广东地区为例,采用不同的地图配准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分析《乾隆十三排图》对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继承与发展,并与之前有关广西的数字化研究作比较。研究发现《乾隆十三排图》以康熙《皇舆全览图》为基础,使用相同的坐标系,但是两个地区坐标系的偏移程度不同,主要与地理配准方式有关;图面内容的承继也有差异,这与清初对两个地区开发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6.
曹敏 《东方收藏》2023,(6):89-91
甘肃灵台蛟城庙长寿殿壁画是平凉地区清中期代表性佛教、道教融合艺术遗存,主体为十八罗汉和二十四诸天,壁画保存完整、内容丰富、造型生动、技法娴熟,其神像文武兼备、男女各异、个性鲜明。其中,二十四诸天尊格选择与一般斋天科仪有所不同,诸多造型均以道教神祇典型形象出现,并将佛教摩利攴天以道教斗姆元君的形象展现出来,这些都是佛道艺术融合及世俗化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47.
吴俊 《东方收藏》2023,(8):86-88
清代金溪作为小说刊刻中心,其绣像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对于整个清代小说出版和小说图像而言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文章立足于清代江西小说刊刻业的繁荣景象,把握书商进行创作、出版、传播的时代线索,以绣像风格特征为索引,从视觉风格、叙事干预、批评功能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8.
一般认为,圣训体现的是颁发谕旨的皇帝的思想与观念。康熙敕修按圣训体例选编自己谕旨的《政治典训》和雍正主持编纂的《清圣祖圣训》的差异,为考察圣训体现的是颁发谕旨皇帝还是敕修皇帝的思想观念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康熙在位时《政治典训》已形成了完善的稿本,没有颁行。雍正即位后敕令继续编纂,但最终没有颁布该书,而是依照惯例,另起炉灶,敕修《清圣祖圣训》。《政治典训》与《清圣祖圣训》均选录康熙谕旨,体例相近、类目多有相似之处,皆以宣扬康熙圣治、训谕臣民、垂范后世为目的。其差异主要是在内容上,《清圣祖圣训》收录的是雍正皇帝认同的康熙皇帝谕旨,删去了《政治典训》中与其治国理念相冲突和对自己不利的内容,能适应雍正治国的需要。不仅是《清圣祖圣训》,清代的圣训都融入了敕修皇帝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49.
界线和幅员是政区的重要地理要素。清朝共有203个县级政区发生过析分,析分后大多是新设县级政区,也有少量增置直隶厅的情况。随着县级政区析分、裁并增多,聚落点、柳条边等人文地理要素成为政区“分疆画界”的重要依据。清代县界调整较为密集的区域为奉天、苏南、陕南、川东、闽粤交界处等地,这些区域增设县级政区较多,体现了清代的地域开发进程。“分疆画界”作为清朝均衡地方治理的行政手段,在治乱理正、基层治理与应对边疆危机等因素推动下运作和演变。县界的空间形态总体上是在依照自然“山川形便”形塑合理的幅员、调节与行政中心的距离等综合设计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50.
牛浪 《历史地理研究》2023,(1):11-22+159
康熙四十六年五至七月,长三角地区长时间没有出现降水天气,引发大范围旱灾。以县级成灾分数资料为基础,复原出本次旱灾主要分布于30°—33°N,在太湖流域形成重灾中心;再利用分辨率较高的《杨大瓢日记》,重建长三角地区四至七月逐日降水序列。通过分析,得出旱灾形成的原因是该年副高势力偏强,较早完成季节性北移,导致雨带北移速度快,梅雨期出现异常。此外,本次旱灾与太阳活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