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2009年11月7日至8日,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在安徽淮南市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河南、山东、安徽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74篇。与会学者围绕淮河流域历史、地理与考古,淮河文化的概念与内涵,民俗艺术,历史  相似文献   
22.
王开队 《安徽史学》2011,(5):111-116
在区域史的学术语境下,现代历史地理学对于当前淮河流域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首先表现在学术理念上,动态时空理念有助于对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空间范围的把握,借鉴人地关系、关怀现实这些理念,不仅可以对历史时期淮河流域复杂的人地关系进行学术层面的探讨与研究,同时,对于当前淮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也具有现实意义。其次表现在治学方法上,空间要素的分析、综合、比较有助于揭示淮河流域作为一个独立历史地理单元存在的事实,而文献记载与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则可以加深研究者对淮河流域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相似文献   
23.
杨立红  朱正业 《民国档案》2006,2(4):133-137
抗战爆发以来,大部分公路、铁路及新式运输工具毁于兵燹。为维持战时交通,古老的驿运一度复兴。在时局动荡、资金短缺的困难条件下,淮河流域安徽段的各驿运站多方努力,广泛动员、组织民众力量,并采取种种措施,大力推动驿运工作的开展。驿运作为战时的应急措施,基本保障了军需民用物资的流通,为支援抗战、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4.
晚清以来,在振兴实业的热潮中,农业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会组织开始建立,相应的法律应运而生.随着农会功能的拓展与演变,法律规范亦不断调整.自清政府颁布<简明农会章程>以来,民国历届政府颁布的关于农会的法律共有五部.<农会法>的修订,一方面反映了农会从注重农事改良到强调发展农民经济,增进农民知识,改善农民生活的转变,一方面也反映了国民党试图以农会控制农村的政治意图.  相似文献   
25.
张明乐 《民俗研究》2002,(1):187-187
臧继骅先生撰著的《中国淮河流域民间工匠习俗》一书,于2001年1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该书系专门介绍和简评淮河流域(涉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民间匠人习俗与禁忌的通俗而健康的民俗读物。  相似文献   
26.
观察     
位于安徽涂山南麓禹会村的禹墟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年代距今4000年,正是古籍所载大禹治水的年代。4000多年前,大禹在此劈山导淮,召会诸侯,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27.
淮河流域战争多发的动因与战略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峰 《人文地理》2000,15(4):50-54
古代的淮河流域是我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各种政治力量交汇,战争多发的地区之一。战争是一种文化现象,引发战争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地理学和战略地位的角度来进行剖析,归纳出战争多发的六大动因。  相似文献   
28.
张雷  方宇 《江淮文史》2006,(6):160-169
2005年11月,来自北京、江苏、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专家学者40多人聚会蚌埠市,共同研讨双墩遗址和双墩文化。为什么在时隔14年之后,在蚌埠再次召开这样一个高规格的专题研讨会?南距淮河约5公里的蚌埠市北郊,那处一向被村民们视为乱葬岗的约2万平方米的土高台,何以吸引了全国一些顶尖级专家的目光?出土的众多陶器上神秘的刻画符号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世秘密?双墩遗址又将会给蚌埠这座“火车拉来的长淮码头城市”带来怎样的历史机缘和精神动力?带着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双墩这片古先民曾经繁衍生息的神秘而又沉寂的土地,去探寻淮河流域…  相似文献   
29.
清末民初淮河流域自开商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崇旺 《民国档案》2006,7(4):113-119
清末民初政府为保主权、振兴商务,在淮河流域选择了交通和商务基础比较好的海州、郑州、济宁、徐州、蚌埠自开为商埠。这些地方的主动开放,加强了与国内外市场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给这些城市注入了些许新的活力,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开埠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也使开埠城市与腹地的经济联系以及商品集散地功能相应地得到增强,进而给淮域传统的封闭经济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不过,由于政治动荡、战争摧残以及淮域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除了郑州、蚌埠发展情况稍好外,淮域自开商埠多无大的进展和成效,留给后人的教训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30.
本文根据档案关于1736-1911年洪涝灾害史料的记载,以州县为空间单元,对清代淮河中游皖北地区的洪涝灾害进行初步的研究。首先,从灾害学研究的角度,针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特征,根据研究的需要,突破以往学术界关于水旱灾害气象学的等级划分模式,建立了一个洪涝灾害的灾害学等级划分体系,并对皖北地区洪涝灾害进行了逐年等级划分。以此为基础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此间皖北洪涝灾害频繁,其发生具有普遍、连年和集中的特征;灾害的年际、年内持续时间起伏较大;除广泛性外,灾害空间分布还有明显的区际间不平衡性;其洪涝灾害的类型以涝、偏涝为主,大涝次之,特大涝约30余年一遇。上述洪涝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形,说明皖北地区属于典型的"积歉之区"。连年范围广大的洪涝灾害,对皖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