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梁桂元 《福建史志》2001,(1):62-66,47
任何画派的形成,都有其开创、传承的源流,并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因袭、嬗变——兴盛或消亡。本文撷取一脉,专研福建诏安画派。  相似文献   
12.
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讲.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消亡的文化遗产。任何文化遗产都在每时每刻地发生着变化,只是变化的程度与速度不同。我们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在减缓这种变化的发生。但卸不可能完全阻止。  相似文献   
13.
浅谈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土地制度的发端,在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井田制历来是人们研究关于先秦土地制度和社会形态的重点,然而由于史料的匮乏和考古发现的缺失等原因,对于井田制的研究也就一直存在着争议,文章试通过井田制的存在问题以及井田制的起源和瓦解等问题来分析井田制。  相似文献   
14.
渤海国是在我国唐朝时其居于北方的少数民族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政权,而在公元713年时受到唐朝的册封,成为唐朝重要的组成部分。渤海国存在有二百多年,在这期间与唐朝、高丽和日本等在经济文化上进行相互交流和吸收,从而使渤海国形成了具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又吸收了汉族及其他文化的具有独具特色的渤海文化。一度使当时的渤海国无论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上都达到了空间的水平。但在公元926年契丹灭了渤海国后,渤海文化则随着渤海国的灭亡而消散,同时大部分典籍书册也荡然无存。这为我们对渤海文化的研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商周时期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走向消亡。本文就井田制消亡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朱开沟文化是由本地土著因素与二里头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因素碰撞、融合而成的.其发展受到了早商文化的强烈影响,灭亡时恰值商文化转衰之际.可以说朱开沟文化的生灭与商人息息相关,其居民很可能就是商人的同盟.朱开沟文化晚期墓葬中出有较多的武器,说明朱开沟文化的灭亡可能与战争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察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乡镇宗族聚落——番禺沙湾古镇的历史发展进程,分析沙湾镇区内延续下来并保存至今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基于其在整个珠三角的典型性和保存的相对完整性,提出了整体保护和开发的建议,以期复兴和展示趋于消亡的广府乡土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华货币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自秦始皇统一货币、专用半两秦钱始,外圆内方的钱制便成为定制,在中国流传了两干多年之久。晚清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浸淫和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经济基础,并由此从根本上触发了中国传统制钱制度的生存危机。面对日益恶化的制钱流通环境,清政府也曾试图挽救,却仍然无法阻止制钱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和脚步,最终为新生的铜元制度所替代。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文物世界》2013,(4):1-1
一个人应该有梦想,一个民族应该有梦想,一个国家也应该有梦想。没有梦想的人必将堕落,没有梦想的民族必将消亡,没有梦想的国家必将衰败。中国人有梦想,中华民族有梦想,中国也有梦想,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Gyaltsen Norbu is a Tibetan,born in Bathang of Sichuan Province.In June of 1950,he joine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served in the vanguard of the 18~(th) Military Force.He undertook such posts as cadre of Tibetan language in the 3^rd Division of the 18^th Military Force,information advisor for Chamdo Garrison Corp of Xichang Military For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