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41.
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东北的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北地区在清代中期是云南省乃至全国铜业开发的主要地区 ,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清代中期云南铜业生产中存在的官铜价格和生产成本间矛盾的考察 ,对当时云南的铜产量提出了新的看法 ,并研究了不同时期滇东北地区的铜产量。在此基础上 ,具体分析了铜业生产对滇东北环境的影响 ,认为在这 130年间 ,铜业生产直接导致了该地的森林覆盖率下降 2 0个百分点 ,铜业开发还带动了山区开发等一系列活动 ,使滇东北从人口稀少的欠开发地区 ,成为云南人口密集、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也成为长江上游输沙量的主要来源地区。  相似文献   
42.
分等分类视角中的汉、唐冠服体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步克 《史学月刊》2008,2(2):29-41
所谓中国古代"冠服体制"的变迁,主要是指其分等分类样式及其在历代的变化.根据研究需要可以将其设定为"自然分类"、"职事分类"、"场合分等"、"级别分等"等概念,以此为工具来分析历朝冠服及服饰元素的不同排列组合样式以及冠服体制的表述形式.其结论是:周朝冠服体制特点,主要是"自然分类"和"级别分等"的结合.汉代冠服体制的特点,是其"自然分类"和"职事分类"相对突出;其时冠服的分类功能强于前朝后世,其分等功能弱于前朝后世.魏晋以后,冠服体制的重心日益向"级别分等"和"场合分等"偏转,服饰元素的等级规划日趋繁密.越是到历史后期,冠服之分等的功能越强.对上述变化的原因及意义,由此种视角的研究可以提供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43.
施爱东 《民俗研究》2008,(1):F0002-F0002
民间信仰必然会掺杂各种制度化宗教的因素,但韩森还是有意地屏蔽了她所不擅长的佛道典籍与宗教学理论,试图从民众的日常宗教生活入手,讨论南宋时期民间信仰的变迁。于是,使用什么材料,以及如何使用,就威了这一设想能否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44.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传统的青春期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往往与成年礼混在一起([日]祖父江孝男:1992;王云五:1976),是人类从少年向成年过渡的一种通过仪礼。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这种通过仪礼的象征意义和结构,但始终没有把青春期仪礼和成年礼明确分开来讨论。  相似文献   
45.
毛国杰 《中原文物》2008,(3):103-104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河南省原阳县文物普查组新发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阳武毛氏新迁茔域碣记>石碣一通.该石碣的发现,为研究近500年的黄河变迁、地层变化、阳武毛氏的播迁等,都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现将发现情况与碣文介绍于后,并就有关问题与有识之士商榷.  相似文献   
46.
民国时期,由于新桂系政权的倡导与抗战爆发后外来文化的传入,致使广西社会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国家观念凸显、生活观念更新、妇女就业与参政意识空前等。这些观念的转变,体现了广西社会的进步趋势。  相似文献   
47.
通过对成都地区考古发掘墓葬的分析,反映了战国时期古蜀社会有着明显的变化.从随葬器物看,社会阶层比较复杂,而应对战争是当时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48.
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激进参政运动的代表人物,她的形象经历了从政府眼中的暴徒到如今大众心目中英雄的转变.本文通过公共记忆的建构方式及其背后推动力量的分析来考察其形象的变迁,探寻记忆和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49.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转型是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急剧变化的历史基点,是以辛亥革命为其中介点的。它前承晚清社会变革以来社会观念推陈出新的历史成果,后启民国成立以降社会观念步入现代化轨道的历史新程。  相似文献   
50.
袁娥 《黑龙江史志》2008,(10):14-15
人们的择偶行为是受到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地域的、制度的等多种因素制约的。文章运用社会学以及文化人类学中相关的择偶理论,通过对昆明市嵩明县滇源镇三转弯韩姓村民家庭三代人择偶观念的描述与解读,分析了当代苗族农耕社会择偶观念的变迁。尽管苗族青年男女在婚前性交往较为自由,婚姻的基础和结婚的动机在于子女、情感和经济三大因素,而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中却有所不同,它们的重要性依据时代的变化而随之变迁。已婚老年夫妇在择偶过程中往往以女性是否具有生育功能为主要标准,子嗣传承成为婚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已婚中年夫妇在择偶过程中则更看重双方的情感因素,婚姻中个人自由的准则和爱情的主导动机得到充分体现;而已婚青年夫妇在择偶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更看重经济方面的因素。由此可看出,择偶是一种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