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7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短短4年时间,他经历了从新人到成熟员工、从内地到海外的转变。与80后同龄人相比,他的成长几乎是跳跃式的,带着青春的憧憬和张力  相似文献   
92.
关山 《中华遗产》2011,(4):82-89
曾经有国外的文物专家访问中国时,听说中国政府正进行抢救流失海外文物的工作,表示难以理解,“文物放在西方的博物馆里,能得到更好的保护,能传播中国的文化,这不是更好吗?”  相似文献   
93.
蒋安全  倪涛 《环球人物》2013,(26):62-64
上世纪初,6万多名中国劳工曾被运到南非金伯利,成为比黑人更受歧视的钻石矿工。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百姓已成为仅次于美国人的第二大钻石消费群体。仅2012年,就有13万中国游客来到南非,在领略自然风光之余,不少人还采购了钻石。南非戴比尔斯公司"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动辄数万元的钻石,总令人充满向往和好奇。每个人都想知道,钻石利润  相似文献   
94.
张晓东  黄夕 《环球人物》2013,(13):16-19
辞了职的副总理及议会高官,都曾是他长期的支持者5月8日,俄罗斯政府副总理兼政府办公厅主任苏尔科夫忽然宣布辞职。一直以来,这位俄政府"三号人物"非常神秘,号称"克里姆林宫的灰衣主教",曾先后效力于  相似文献   
95.
20世纪20年代末,杨成志赴滇开展民族调查,往返途中在越南停留月余,收集了不少关于越南的文字、实物与影像材料。此后他根据相关材料撰文对越南社会、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总体性介绍,成为首位研究越南的中国人类学家。这不仅是中国人类学、民俗学的一笔学术积累,亦彰显出杨成志的家国情怀与其越南研究的方法论意义,迄今仍对中国人类学的海外研究深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6.
论文梳理了海外中国劳工保护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探讨了海外中国劳工保护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和新形势下创新与提升的应对举措。研究显示:海外中国劳工保护制度经历起步探索期、规范建制期、调整拓展期、发展完善期的演进轨迹,展示出一个清晰和完整的兼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制度谱系。海外中国劳工保护制度演进有五种驱动力:理念转变、国内发展需要、国家实力提升、国际形势转变以及关键节点催化。海外中国劳工保护是我国海外利益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背景下,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来重新审视海外中国劳工保护制度的演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
赖晨 《文史精华》2013,(7):64-68
西伯利亚大铁路具有超强的政治、经济、战略价值,但鲜为人知的是,在1891—1916年的筑路过程中,几十万中国苦力为之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但换来的却是剥削侮辱和俄国侵华。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西伯利亚大铁路是横贯俄罗斯东西的铁路干  相似文献   
98.
来自郑州劳工的回忆 郭忠义的回忆 我叫郭忠义,密县(今新密市)袁庄乡柳前寺村人,今年77岁。民国31年(1942年),我同父母和妹妹一起逃荒到山西省平陆县。当时我17岁,妹妹也只有15岁。在那里刚刚待了两三个月,日本兵就把我抓走了,当时父母都非常地伤心。日军先把我抓到蒲州城。在蒲州住了几天,又将我送到运城。  相似文献   
99.
高艳芳 《黑龙江史志》2013,(17):251-252
上世纪70年代,海湾国家石油产业迅速发展,面对巨额石油美元的涌入,海湾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但这些国家本土劳动力严重匮乏以及自身人才结构失衡迫使政府大量输入外籍劳工,致使出现外籍劳工比例过高的状况。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外籍劳工的确为海湾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引起了社会、文化、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00.
外籍人才引进中的国籍之争与“中国话语”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阐述了国籍政策调整的国际趋势;探讨了现代国籍理论的西方特性、中国国籍政策的特殊内涵等问题;并对当前关于人才引进中国籍争论的几个误区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的单一国籍政策是强化国族认同的内在动力和客观需要;放松国籍限制只是全球化时代的趋势之一,不能忽视强化主权认同、努力消除双重国籍潜在风险的趋势;基于近代西方移民文化的国籍理论有悖于近代中国历史演进规律及国家现代化进程;本族裔外籍人才的个人权益只是国籍政策调整中的一部分依据;通过"双重国籍"形式主要是解决公共服务与发展机会两个方面的问题,而这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或途径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