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5篇
  免费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刘学敏 《旅游纵览》2015,(1):224-226
观看是人们更为倾向的感知行为,而他们看到的图像化信息被认为是具有表意功能的,这些都是视觉传播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时至今日,互联网以其传播速度快、传输内容丰富、传送范围广泛、打破时空限制及使用成本低等特点成为了人们传播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是会展营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因此,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来探讨会展网络营销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整合视觉传播、会展营销和网络营销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比香港书展2013和2013广州南国书香节官方网站上的营销图片,进一步探究展览主办方如何透过图片来向公众展示其展会形象,为展览会官方网站的视觉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颖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2.
莫琰 《旅游纵览》2015,(3):31-32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采摘旅游市场信息供给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信息不对称这个角度入手,探讨如今采摘旅游信息传播模式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造成采摘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并从政府、采摘园、旅行社三个角度为采摘旅游的解决信息不对称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3.
微电影在近两年内十分流行,由于其所具备的特点、优势,已经成为营销传播的重要工具。旅游近几年的发展一直稳步向前,但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旅游的营销传播方式一直比较滞后,很少将较新的互动方式作为营销的手段。本文利用营销传播原理,考虑将旅游融入微电影,作为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传播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34.
张晓明 《攀登》2015,(1):57-59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传播载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对于传播载体的科学认知,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的实效性。把传播载体置于受众、传播者、价值观本身的系统结构中进行理性审视,有利于我们全面、联系、动态地认识、对待传播载体。  相似文献   
35.
黄洋 《东南文化》2015,(2):13-18,127,128
考古工作为考古遗址博物馆提供藏品、展品和丰富的考古信息,而考古遗址博物馆是进行考古宣传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考古遗址博物馆中,为了更好地展示并传播考古信息,考古人应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树立展示传播的意识,不是"窄播"意识,而是"广播"意识,并非只考虑将考古成果"窄播"给考古圈内的学者,也要"广播"给博物馆展览策划师、广大公众;而且考古人应该从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科学研究三个方面为考古遗址博物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36.
37.
在苏精对19世纪传教士中文印刷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印度塞兰坡英国浸礼会旧址和收集保存在当地的一些书籍和资料,进一步探讨19世纪早期马士曼等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在印度塞兰坡所开展的中文铅活字印刷事业,认为马士曼等人于1813年翻译出版的新约圣经中的《若翰所书之福音》(《约翰福音》),应系近代应用铅活字印刷技术所印出的第一本中文书籍。而且,塞兰坡的铅活字印刷影响到马礼逊、台约尔等伦敦会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南洋的铅活字印刷活动,两地之间既有竞争,也有相互激励和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近代早期西方铅活字印刷技术在中国的引进与发展。同时,还探讨了新教在亚洲传播过程中传教与经商、宗教与文化传播相互交融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8.
论文以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从华人新移民的文化自觉、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对近十余年迅速发展的海外经典读诵教育兴起的原因、背景及其作用进行了梳理和阐述,认为其兴起主要原因在于华人新移民在西方社会中普遍遭遇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尤其是子女在华文学习中遇到的诸多现实困境。新移民积极创办的经典学习社团——"读经学堂",在海外华文教育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宣导、组织与教学功能。他们在课内外活动中主动选择和传承了跨国文化中具有日常实践性的"中华传统",如礼敬师长、身心合一、感恩、孝亲、终生学习等观念,在西方语境下努力重构东方"君子"式的儒家理想人格,从而帮助自身及子女实现文化上的"安身立命"。读诵经典不仅是海外华人积极开展的华文教育内容和思想形态,也是彼此之间进行社会交往、实现跨文化交流、达成族群认同的重要桥梁。由于海外新移民群体有着较为迫切的家庭教育、族群认同与思想交流等现实需求,此类读经社团未来可能会在华人聚居的更多国家和城市间蔓延。  相似文献   
39.
近代"新学"的传播一方面与"西学"的挑激与引进有关,一方面也与儒家传统内部变革思想的高涨紧密相联.就"新学"入黔并逐渐本土化的具体过程而言,无论国家权力系统或地方知识精英,都发挥了主导性的范约作用,并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知识格局.严修、李端菜、张之洞、粱启超四人,虽然他们最终的价值选择不尽相同,但均一度徘徊或游离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直接间接地影响了黔地"新学"的传播,值得以个案的方式认真加以研究.地方精英华之鸿创办文通书局,在"新学"的传播史上可说是厥功甚伟.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外省高校内迁贵州从事讲学科研活动,则标志着地方文化的现代性转型进入了"质"的飞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0.
记得有句话说书和人一样是要讲缘分的,读龙登高教授的新著《跨越市场的障碍:海外华商在国家、制度与文化之间》(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以下简称为《跨越》),也多少有些类似的情景。说来惭愧,在华侨华人研究“堂口”里谋生,最不愿意读的就是本专业的论著,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拼凑任务才耐着性子翻些必需的资料;同行赠送的专著,不少躺在书架上与灰尘为伍,有时内心不免歉疚于这些作者。主观方面,个人碌碌无为自甘庸懒;客观方面,现在的出书速度快、数量多,文化快餐大多令人提不起阅读的胃口甚至还有伤胃之嫌。“自从一读愣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