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陈震生 《收藏家》2008,(11):98-98
陈震生,1966年3月出生于河北邢台。现居北京。职业画家。曾任《中国书画》编辑、《经典》执行副主编。出版有《隶书》、《艺概·陈震生》、《海上画派》、《当代十家·陈震生》(书、画各一册)等。  相似文献   
92.
2016年8月,我海军陆战队在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举行的“海上登陆-2016”国际军事比赛中,捷报频传:取得障碍赛、求生赛第一名,追逐赛、接力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夺得了海上登陆项目积分总评亚军。  相似文献   
93.
"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七省联展"是一个全面展示我国从远古至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盛况的精品文物展览。本文对展览的形式设计进行综述,对其中的空间规划、艺术设计等进行探讨,以期对展览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4.
王蓬 《丝绸之路》2010,(7):16-18
在我多次的西部之行中,去的次数最多的城市应数兰州。因为西去敦煌、新疆要过兰州,去青海西宁、宁夏银川,兰州也是必经之地。  相似文献   
95.
宗室是皇权政治的产物.在古代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颇为引人瞩目的群体。宋朝对宗室的管理十分重视.除修撰玉牒.“国初.宗室尚少,隶宗正寺。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以宗室众多,特置大宗正司。”并且严格规定宗室不得私自移往他处居住.到了“熙丰间.始许居于外”.此后又以宗室出居外州人数众多.遂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置南外宗正司于南京(河南商丘)。西外宗正司于西京(河南洛阳),这些在外的宗人主要是皇族的袒免亲。袒免亲又称“无服亲”.  相似文献   
96.
雨冬 《风景名胜》2010,(2):62-67
如果说人的一生,有什么事情是一定要做的话,尝试一次邮轮旅行必居其一。邮轮就像是一座蓝天大海中漂游的城市宫殿,她的兴盛或许就是因为它使每个人心中这个漂泊的梦,变成了一个容易实现的梦,而且她使这个本来可能充满艰辛、遥不可及的梦想,变得既富丽堂皇又浪漫温馨。  相似文献   
97.
灿烂汉协盛     
先说说宁波帮在说汉协盛之前,我们必须说说“宁波帮”。宁波帮是中国四大商帮之一。大约是指那些出生在宁波或祖籍在宁波、又离宁波在外经商的人。明代万历年间, 宁波人藉着自己的海上优势和从不轻商的传统,便已初步形成宁波帮。明末清初,“无宁不成商”即已在民间流传。鸦  相似文献   
98.
金皓 《文物世界》2006,(5):73-76,65
明州地处东海之滨,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合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明州与日本“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延绵不断,是中日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9.
蒋炳昌 《收藏家》2006,(11):29-35
在社会上有这样一句话:“墨陈如宝,笔陈如草”,讲此话有其一定的道理。在文房四宝中,毛笔是最不容易保存,笔以实用为主,随时生产,随时消费。使用过程中,笔毫极易磨损,使用期限不长,即使是一支未使用的新笔,而毫毛因涂有胶质又容易被虫吞食蛀掉,如放置地点不妥极会霉变受损,失去实用价值。可是,社会上收藏毛笔者并不少见,这些收藏者以笔者观察或可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以用笔为主的书画工作者,这一个群体把笔作为使用工具,重在一个“用”字,首重的是制笔工对笔毛、笔头结扎工艺是否精良,使用能否得心应手,自身流派特色是否能得以充分体现。世…  相似文献   
100.
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到达的地域,实施的措施,产生的影响及其在人类航海史上的地位,学人论述颇多,且一致肯定了郑和开创了中西交通史上的新局面,扩大了中西海上交通、海上贸易、海上文化交流的范围,推动了华侨向海外的迁移,促进了南洋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等。对郑和下西洋产生的负面影响论及的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目的、其所到之处采取的措施,及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来客观阐述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以便我们以史为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中寻取其有价值的部分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