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1.
登封王城岗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城岗遗址包含有自龙山晚期至春秋时期基本连续的文化堆积,应用浮选法从中发现了丰富的古代植物遗存,包括有粟、黍、稻谷、小麦和大豆五种农作物品种。本文通过对浮选结果的量化分析,认识和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为深入探讨古代农业发展与华夏文明起源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资料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1.河南沂川沟湾遗址2007年度植物浮选结果与分析一文的研究成果是山东大学与郑州大学合作研究项目,得到国务院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淅川沟湾遗址发掘和研究(编号:A-07015)、山东  相似文献   
13.
朱墓村遗址良渚文化水田堆积中浮选—水洗出少量木炭和植物种子。其中炭化水稻的绝对数量、出土概率和标准密度均属最高。较多湿地或水田伴生杂草(如酸模叶蓼)的存在应与栽培行为相关。植硅体分析显示水田堆积的"上层"部分作为古水田的长期实际使用遗迹。植物遗存的种类和含量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朱墓村遗址温暖湿润类草原和湿地景观。良渚文化时期水田的利用程度和农业生产的强烈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南山头与睦王河两处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河流域,且都包含半坡文化晚期东庄类型遗存。浮选结果表明,仰韶文化时期,两遗址地区农业生产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南山头遗址地区在龙山到战国时期出现了小麦,但仍以粟、黍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仅作为一种粮食类型的补充出现,并没有大面积地进行推广。结合已有的环境研究以及考古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当地较为干旱的地理环境和较为落后的加工方式有关。两处遗址均发现有半坡文化向庙底沟文化转型阶段(东庄类型)的遗存,目前我国尚未有这一阶段的浮选工作,本次工作为研究这个关键的文化转型时期农业发展及生产情况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5.
吴传仁  刘辉  赵志军 《南方文物》2010,(4):65-69,64
《从孝感叶家庙遗址浮选结果谈江汉平原史前农业》也是一篇浮选报告。江汉平原以黏性土壤为主,一般认为在这种条件下开展浮选有一定的难度。但在叶家庙遗址浮选出土了非常丰富的炭化植遗存,这说明,浮选法在该地区仍然是最为有效的植物考古学田野方法。在叶家庙遗址的浮选结果中包括有木炭、水稻、粟、稻谷基盘、以及各种杂草种子。其中水稻遗存在炭化植物种子总数中所占的绝对数量比例高达96.9%,出土概率接近70%,由此证明,江汉平原在屈家岭文化晚期拥有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经济。另外,结合杂草和稻谷基盘的出土情况,还可以进一步推测当时社会拥有种植、加工到利用水稻资源一整套的步骤,是社会生业的主要支柱。在浮选结果中还发现了少量的粟,叶家庙的古人在已拥有稻作这一优势作物技术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粟类作物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样品背景及浮选方法2005年10月28日至11月30日,中美日照地区联合考古队在日照地区进行系统调查期间,在3处属于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上共采集土样6  相似文献   
17.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茂县营盘山遗址位于川西北岷江上游山区,是一处距今5300~4600年前的史前中心聚落遗址。在该遗址开展浮选的结果显示,营盘山遗址古代先民的生业形态已经进入到农业阶段,从出土的农作物品种和杂草种类分析,当时的农业生产特点属于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生产特点。营盘山遗址和金沙遗址金牛区5号C地点所表现出的在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差异值得学术界的关注,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两处遗址所处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遗址年代的早晚差异、遗址内涵表现的不同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等因素。这两篇文章对今后深入探讨四川地区的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变化,乃至当地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大墩子遗址进行了植物遗存的浮选工作。浮选结果表明,在距今4000年前后,大墩子遗址已经存在农作物的耕种和加工活动,农作物是大墩子遗址先民日常饮食的主要来源。大墩子遗址的农业为旱地农业和水田农业的混合农业,这种水旱混作的农业在大墩子遗址从早到晚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