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2篇
  44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福建周时为七闽地,属古扬州范围。春秋末期至战同初期,为越国地。周显王四十六年(323年)楚灭越,族人迁徙流落于今闽各地,或为君,或为王,称为“百粤”。并臣服于楚。  相似文献   
52.
试论雍正对学政制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自华 《史学集刊》2006,48(5):22-28
雍正在位期间对学政制度进行了重要改革,主要表现为:将学道改为学院、严密学政的简用程序、大规模选用翰林官充任学政、设立学政养廉和推行学政密奏制。这些改革是雍正时期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益于学政制度的完善,又促进了其他改革的深入开展,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吴进  李玉清 《安徽钱币》2006,(1):38-38,F0002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安徽巡抚诚勋奏请设立裕皖官钱局。二月二十四日,经部议旨准,由安徽牙厘局和筹议公所各拨银五万两作为资本,于十月正式营业。总局设于省城安庆,省内各地设立分局。始为官督商办,后改为官办。宣统元年(1909年)增资五万两,改为官商合办。  相似文献   
54.
旧中国的一些矿山为解决现钱紧张,防止现金流失,在矿山内部或特定范围内用矿票支付工人工资。1915年发行的江西安源萍乡矿局官钱号银元票伍元券就是这个类型。该票呈米黄色,正上方印有“萍乡矿局官钱号银元票”。正中为“伍元”.两边分别为双龙戏珠和“永远通用银元”、“只认票不认人”字样,右边为发行序号。  相似文献   
55.
川江的特殊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三国时期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围绕川江对峙的双方政权对这一地区的经营擘画。由于对峙过程的持久性和地域的复杂性,双方的军事方略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政区建置的调整。本文即从政区建置入手,剖析三国时期两个阶段中峡口东西两个政权,即鼎立时期的蜀国与吴国以及蜀亡以后的司马氏与吴国之间,围绕川江战线的攻防策略。  相似文献   
56.
57.
在唐代 ,我国西部地区的行政区划曾发生过一系列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关内、陇右、剑南三道所辖州县的增置、省废、改隶 ,州县名称的更改、治所的迁徙、等级的升降 ,以及羁縻府州的变化。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58.
金代曾长期推行过官卖僧道度牒、紫衣师德号、寺观名额和僧道官职政策 ,这种挖肉补疮的办法造成了多种社会弊端 ,使原来属于宗教文化的度牒、紫衣师德号、寺观名额和僧官道职皆变成了特殊商品 ,从而使过去的学优则僧变成现实中的有钱则僧 ,使过去的解行高洁可得紫衣师号或举为僧道官 ,变成现实中的钱广谷多可买紫衣师德号或僧道官职 ,结果极大腐败了僧道众刻苦攻读经业和着意修行的良好风气 ,窳败了僧道徒队伍 ,其综合素质为之下降。  相似文献   
59.
五代选官制度虽然上承唐朝后期的制度 ,但由于其处于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 ,因而又形成了许多不同于唐制的特点 ,在五品以上官员的选授、考限与选限、六品以下官员的铨选、辟署、试摄官和举荐官、官阙问题以及流内铨、门荫制度等方面 ,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构成了唐宋之际选官制度的基本内容 ,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宋代选官制度的基础 ,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0.
张炳安 《黑龙江史志》2002,(2):F002-F002
<正>1960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武昌和湖北省委副秘书长兼荆门县委书记梅白同志谈话涉及到史志工作,具体谈到了荆门县志。谈话中,毛主席高屋建瓴,以他独具的政治家、战略家眼光,对县志的撰修及其应用作了精辟的论述;对清朝乾隆年间和光绪年间撰修的两部《荆门县志》作了提纲挈领的对比;对“不重修志重修衙”的不良官风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