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湖北省旅游形象初探——新天下之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研究湖北省的地方性特征,对湖北省旅游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水与浪漫、新天下之中"的理念核心,并讨论了这一理念核心的理论基础。在确定湖北省的旅游形象之后,探讨了当地旅游形象建设,为湖北省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2.
徐利明 《收藏家》2000,(10):49-54
《兰亭序》,晋王羲之(303—36l,享年59岁)撰文并书。其文叙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农历三月初三日),王羲之5l岁时与谢安、孙绰等友人及子侄们共42人游春,在会稽(今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一事,缘事抒怀。《世说新语·卷五·企羡第十六》载:“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可见他本人对此文颇为得意。而此墨迹,唐以后被奉为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63.
旅游流距离衰减现象演绎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型为依托,通过绘制旅游流距离衰减曲线,对旅游流距离衰减现象进行演绎研究。结果发现,高斯分布型和指数分布型是旅游流距离衰减曲线的基本类型,旅游系统中客源地结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旅游流距离衰减曲线类型的决定性因素,到访率距离衰减速率是曲线形状的修饰性因素,距离衰减曲线的绘制方法不同,距离衰减曲线的类型也不同。最后,以井冈山和庐山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4.
正提起夏天,同学们肯定把它和热连接在一起,恨不得立刻把夏天给变没了。但是,夏天的美食却总是令人回味无穷呢!先说说冰淇淋吧,它是夏天必不可少的一种消暑的食品,而且它的味道也值得一提呢!但是,不要吃太多,不然你的胃就要抗议了。再说一说夏天的烧烤吧,晚上乘凉散步时经常有人在烧烤店里买个五串、十串等东西吃一吃。闻  相似文献   
65.
非高山而仰止,非母亲而牵挂;烟岚是问候,落霞是温暖。非桃园而宁静,非珞珈而顶礼;包容是品格,低卧是慈祥。"山水凤城,诗意虹乡"西北郊有一座"五福捧寿"、形似巨人大拇指横亘天际的端庄雄伟高山———平顶山。史籍记载道:"平顶山与兰却山相隔,山顶平坦故名。其山之阴,飞泉悬挂,匹练如云。"  相似文献   
66.
唯亭顾     
一、且耕且读。“江南第一读书人家” 400多年前的一个黄昏.一条木船载着一家农户和他们的全部家当,停泊在荒凉的沙湖南滩。这家人姓顾,他们在低洼湿地里开沟筑塘,御水做田,种植水稻:又在稍高的地方建起了栖身的草房。户主顾异,宇允斋,生卒年不详,由太湖西岸的光福珍珠坞迁来。  相似文献   
67.
从《史记》、《汉书》、《后汉书》、《水经注》、《湖南省志》等史书记载、考古发现和屈原在溆浦的活动以及他的诗作《涉江》的描述,可以断定楚国黔中郡郡治就在湖南省溆浦县县城南的茅坪。  相似文献   
68.
本文使用网络爬虫爬取张家界的网络游记并整理得到旅游数字足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讨论得出湖南省张家界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内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张家界的旅游流网络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分层,呈现不均衡的网络结构。游客在核心节点内的流动十分频繁,外围边缘景点较为分散且效能提升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69.
汉长安城之郊是指城墙以外、京兆尹长安县辖境以内的区域。郊内分布有诸多乡、亭。汉长安城与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例如非常重要的礼制建筑以及数量众多的墓葬等,都分布在郊的范围之内。随着长安城的发展,有些城内设施外溢到了郊,郊的内涵得到拓展,出现了城郊一体化的倾向,例如东郊有长门宫,西郊有建章宫,郊内还有苑囿、手工业作坊和市、仓等设施。  相似文献   
70.
《明史·广西土司传》关于上思州"仍以土官袭"的记载是错误的,并且误导了后来的研究者,以致形成了上思州"改流复土说"。然而,通过对明代典籍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上思州虽在改流后历经多次"复土"之争,但从未成功过;《明史稿》编纂者王鸿绪实际上是上思州"改流复土说"的始作俑者,但毛奇龄对张嵿奏言的表述对王鸿绪有所误导,而且这些关键性的奏言并不见诸于明代历史典籍,因此他要为该错误负一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