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5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马江 《丝绸之路》2013,(5):43-43
五月的敦煌,骄阳洒满莫高窟的沙丘,我们在高高矮矮的洞窟中观赏着一幅又一幅精美的壁画。我依稀嗅到艺术天国的味道,幻想与理想的两域土地上无名画工们在飞天的世界里自由地穿行,神奇地飘舞……从北周北魏壁画中粗犷的黑灰色造型,大笔的土红色线条,整个洞窟古朴又豪放的浓厚西域特色,再到盛世大唐雄浑之势的严谨构图,独到天匠们刻画的精细,一丝不苟的神品妙笔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42.
数十年前,一群比我们还年轻许多的寻梦者,在佛的感召下,弃乡背井,身背行囊,行色匆匆,同样站在这里,虔诚如信徒般地守望着南北窟区几百个洞窟,清贫的日子,怎样熬过了几十个春秋。如今我明白了,也是这样一个清晨,他们在阵阵莲花般滋味和点点间离的光影中,放弃了自我,情愿与青灯为伴,在木鱼敲击的节奏中与历代大师做千年的对话和神交,心中充溢着喜悦,  相似文献   
43.
本文对麦积山石窟隋代的四个重点洞 窟,即第5号崖阁、第13号摩崖、第14号窟和第24号 窟的建筑形制、雕塑造像、壁画题记等,作了全面评介。  相似文献   
44.
将近2500年的36个人工洞窟,各自独立。到底最初是为什么而开凿它们的?  相似文献   
45.
余勇 《风景名胜》2008,(8):17-17
事件云冈石窟开凿于1500年以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左右,洞窟内塑有佛像5.1万余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高。作为1600多年前北魏政权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46.
云冈石窟的开凿工程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过去的研究者多从洞窟形制、造像样式与文献相结合,探讨云冈各洞窟的开凿次第,而论及云冈石窟开凿工程本身的论文很少。日本的隧道工程专家、佐滕工业株式会社的吉村怜等人曾经从建筑工程的角度探讨了云冈昙曜五窟的主要工程数量、工程时间和作业人数,在他们发表的《昙曜五窟营造工程探讨》一文注释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47.
本文对麦积山五个重点魏窟,即涅关窟、第121号窟、123号窟、43号窟、44号窟的方位、面积、空间建构、雕塑神像、壁画等,作了全面评介。  相似文献   
48.
瓜州东千佛洞石窟创建于西夏,藏密图像占一半以上。本文仅就坛城图作一考释。 坛城图,本名曼荼罗,是汇聚诸佛、菩萨的一大法门,是密教的主要图形,几个主要洞窟窟顶都画坛城图,以总摄全窟,多已残去。  相似文献   
49.
为研究云冈石窟顶部土壤覆盖层的含水率变化情况,建设了土壤环境监测网收集云冈石窟土壤含水率实时监测数据,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平坦地形条件下云冈石窟顶部第四纪土壤覆盖层含水率时空变化特征明显:年变化具有周期性,垂向上随深度逐层降低(冬季除外)。春、夏季土壤含水率抬升、储水,秋、冬季下降、失水;在春、夏日土壤含水率呈白天上升、夜晚下降趋势,秋、冬日则呈白天下降、夜晚也下降趋势。土壤含水率时刻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受温度、大气降水、微地形等众多因素影响,山体边坡浅层土壤可能为侧向饱和流的入渗通道。降雨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深度与实际入渗深度不一致。云冈窟内顶板及岩壁上部、中部含水率主要受降雨渗透窟顶土壤层、沿岩体裂隙通道进入洞窟的渗漏水控制,而岩壁底部含水率更多受窟前不饱带和与地下毛细水的影响。多年的防水实践也证明云冈洞窟渗漏水主要来自于石窟顶部及附近区域。防渗排水始终是云冈洞窟渗漏水治理的主导思路,建议应根据窟顶土壤厚度、地形地貌和遗址分布等分区治理,充分发挥土壤的防渗作用,减少对土壤覆盖层的过度干预。防渗层材料在具有防渗作用的前提下,应具备一定的透气性,满足“洞窟—覆盖层—大气环境”之间的水汽循环。  相似文献   
50.
袁頔 《西夏研究》2020,(2):83-89
莫高窟第76窟内的八塔变图像出现于宋初时期,其粉本应是中印佛教交流过程中由印度僧人传至敦煌的。而这一题材绘入洞窟时正处在敦煌末法思潮盛行的背景之下,作为正法象征的八塔变壁画蕴含了信众渴求佛法不灭的心愿。同时,莫高窟第76窟作为大族营建的家窟,具有举办佛事活动的功能,八塔变与窟内其他题材的相互联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信众的信仰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